【摘要】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來改革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存在的弊端,應用完整行動模式作為關鍵要素貫穿于微觀行動模式教學方法之中,探索各種教學法的與完整行動模式的六個階段的匹配,以期為民族地區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進行思政課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民族地區;思政課
德國的職業教育一直領先于世界,德國職業教育為德國培養了很多高質量的人才,我國正處于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人才的培養尤為關鍵,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的學習和借鑒在這一關鍵時期顯得尤為重要。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念盡管已經在有不少高職院校在嘗試,但至今民族地區對于這個概念并不普及,更少有教師能夠將這些理念真正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在民族地區高職思政課中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于教學實踐中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在民族地區職業性強的課程中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教學法開始應用于高職院校專業課程中,但在思政中來運用幾乎很少有老師進行嘗試,大部分民族地區的思政教師認為理論型的課程特別是思政這樣的課程不適合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課程性質不適合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其實不然,大家對于思政課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最大的問題在于“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課程化、地域化”階段的缺失導致的結果。民族地區思政教師沒有對行動導向及其相關理論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與消化,沒有針對本地區、民族學生的特點進行設計因此教學實踐中起不到必要的指導與應用的作用。
2013年以來,我國加強了國內職業院校與德國職業教育領域之間的國際合作,各種形式的合作日益頻繁,各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成為職教領域的熱門,行動導向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項目教學、引導文教學等等方法成為大家改革自身教學方法的重要參考。民族地區高職思政課教學也在進行教學改革,本文試圖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用來對民族地區思政課的教學進行改革進行嘗試。
一、如何理解行動導向
行動導向教學法源于德國,20世紀80年代,德國便開始對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研究。行動導向理論是在認知和習得理論以及行為動機理論基礎上形成的。完整行動模式包括咨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階段。這六個階段通用于個人行為模式即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模式,也通用于項目行為模式即在政府、企業等組織機構中所表現出的。這種行為模式具有一種普適性,因此,不應該滿足于最基本的分析和理解,民族地區更不能在不理解內涵的前提下就開始在職業教育課程上實施。我們應該深入理解理論并不斷深挖行動理論與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之間的相互關系。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為目標,在教師的行為引導下,通過多種不定型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主動地使用腦、心、手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貫穿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核心是“以學生行動為主,教師行動為輔”。具體來看就是:學生自主收集學習的相關信息,共同整合信息并制定工作計劃,向教師匯報并完善工作計劃,嚴格按照工作計劃完成工作任務,自行對照工作計劃和目標檢查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向教師匯報整個工作并與教師一同對整個工作過程進行評估和拓展。具體過程中也貫穿了“以學生行動為主,教師行動為輔”的完整行動模式。其中學生的行動占70%以上,按此要求50分鐘的課堂學生行動大于等于35分鐘;教師行動小于30%,即15分鐘以下。在實際應用中考慮到民族地區職業學校的民族學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他們長于動手操作,但在理論課上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會很短,對專業課感興趣對思政課不感興趣,對本民族的東西感興趣對其他東西興趣不大。對于民族地區職業學校的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更短,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更適合于民族地區高職學校學生特點的,相比于純粹理論講授式的學習,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一種優化的選擇。
二、民族地區思政課教學目標及現行教學方法的弊端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每個學生的必修德育課程,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有的思想政治素質。針對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自身特點,要重點人文素質的培養、思想道德綜合素質的提高、職業道德素養的形成、政治思想的健康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正確擇業觀的樹立和創新意識的增強等。
目前,民族地區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存在著三個典型問題:第一,理論與實踐缺乏聯系,不注重與實踐的聯系很少有教學實踐;第二,學生學習思政課不能學以致用,學生不能理解理論更談不上運用所學知識自覺提高思想覺悟、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的;第三,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興趣,在手機上網普及的今天,民族地區思政課教學課堂上學生玩手機現象成為常態。要解決思政課存在著的這些問題,思政課教師不斷進行教學模式改革。行動導向教學法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開辟了新的教學天地,“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將使學生從課堂的配角到課堂的主角,由被動接收到主動發現,由玩手機到專心課堂教學,不斷打破“單項傳輸”的教學弊端,建立起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交流、互相激勵的雙向互動教學方法新理念。
三、民族地區思政課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系統化構建
從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總體來看,有微觀教學方法與宏觀教學方法之分。微觀教學方法,例如:講授法、項目模擬法頭腦風暴、案例驅動、思維導圖、卡片聚類、小組合作等等;宏觀教學方法,例如: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在民族地區思政課教學中我們主要從微觀教學方法來建構系統。
在思政課中以項目教學為例,可以把多種微觀教學方法嵌入到教學各環節中。(見下表)
首先將思政課項目教學法的各個階段與完整行動模式的六個階段進行匹配,在完整行動模式六個階段的基礎上添加老師為主導的導入階段和總結階段。
導入階段可以嵌入新聞事件,教師以發散提問的方式引出接下來要解決的項目或工作任務;學生在資訊階段以團隊為單位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收集與項目相關的材料和信息;計劃階段需要學生用聚類法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合理有序地整合;決策階段,學生以ppt或海報的形式向所有人展示收集到的信息與制定好的工作計劃;學生以時事調研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工作的實施,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檢查;接下來以做報告的方式與教師共同完成任務評估;最后教師引導學生以閃電之光的方法,即每人針對整個項目學習說一句體會來結束該階段教學工作。
在思政課中整個行動導向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能力才能完成配合好思政課教學,因此,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傳授學生各種教學方法并加以練習,學生只有在熟悉該方法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在該方法的框架下去有效地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錫德, 王志泓. 高職“兩課”教學中的行動導向教學法[J]. 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9,(2).
[2] 顧琪章.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應用文寫作課的運用[J]. 天津職業大學學報, 2009,18(1).
[3] 汪 靜. 德國“行動導向”職業教育教學法研究[D]. 天津大學, 2008.
[4] 嚴仲連, 馬云鵬. 論課程價值的實現與選擇教育理論與實踐[J]. 2010(11).
【作者簡介】
白楊(1980—),女,云南建水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