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碩
【摘要】在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信息技術課程由于學情分析不足、教學理念模糊、教學方法滯后、學生評價不及時等因素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學實踐中做好學情分析、明確學習目標、創設學習情境、設計學習方法、注重課堂評價對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效性;高效課堂;教學方法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標志。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作為普通高中的必修課已經受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并采用各種手段完善教學環境以保證課程的順利實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教學是關鍵環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更是關鍵中的關鍵。然而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仍存在許多的問題,如學校不夠重視、教學理念模糊、教學方法滯后、學生評價不及時等,因此,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課堂教學。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做好學情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所以,在授課之前,需要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初始狀態,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比如,很多學生從小就接觸電腦,在小學、初中階段已有了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針對一些重復講授的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也有少數學生信息技術基礎較差,連基本的漢字輸入都有一定困難。針對學生間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在授課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可以把學生劃分成學習小組,以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合理搭配,互相幫帶,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
二、仔細分析教材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
在授課前需要把握教材體系結構,了解教材編排意圖和知識的前后聯系,通過反復對教材的閱讀,才能有效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設置教學目標,知道哪些需要了解、理解、掌握、應用,哪些內容可增加、刪減,這樣就能合理調整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順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精心創設教學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主題,通過設計問題或布置任務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能有效的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措施。比如,在學習“多媒體信息加工”模塊時,我設計了“凌海的水系”、“凌海的皮影”和“凌海的剪紙”等學生感興趣的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不同主題,搜集相關信息,完成與主題相對應的多媒體作品。學生選定主題后,圍繞主題進行分工合作,制定方案、搜集資料、分析討論、合成作品,作品完成后選擇代表在課堂上對小組作品進行介紹,通過具體學習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培養了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課程的很多內容都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注重提升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使用任務驅動法、探究式教學法、主題式學習法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以任務的形式呈現,驅動學生展開學習,通過完成任務從而掌握知識或形成技能。比如在講授“工作表的求和計算”時,我設計了3個任務:(1)將數據相加求和;(2)利用公式計算求和;(3)使用函數進行求和。三個任務由易到難,聯系緊密,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層層逼近教學目標,有效突破重難點。
2、探究式教學法
信息技術課程70%的內容都屬于操作實踐內容,大量的操作實踐為實施探究式教學提供的便利條件。在課堂上進行探究教學的基本模式是:提出學習問題——提供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實踐——組織學生相互討論——總結匯報展示——反思評價。比如在講授“如何在文章中插入表格時”,就采用了自學——指導式的探究模式,不對表格的新建、保存等操作一一演示,只將表格菜單介紹給學生就讓學生大膽探索,還有表格的邊框和底紋也如此,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體驗學習過程,自我進行歸納總結,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完成知識的構建。
3、主題式學習法
主題式學習法就是圍繞某一特定的主題進行學習和探究,圍繞主題所組織的不僅有學習的具體內容,還有和主題密切相關的拓展內容。比如在講授“計算機病毒”這個模塊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病毒,先播放“熊貓燒香”、“巨無霸”、“沖擊波”等病毒的介紹視頻,讓學生感受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性,然后為學生提供病毒的相關文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計算機病毒的特征,完成對病毒的理解。
五、形成公正的課堂評價,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
真實公正的課堂評價,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應該給予鼓勵性的正面評價,當學生上臺操作展示的時候,教師一句“完成的非常出色”、“感謝你的匯報”可以一下子拉近距離,溝通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當學生的操作有誤時,教師應先肯定學生的參與的態度,再從幫助者的角度對錯誤的原因予以分析、指導和矯正。當學生表現出獨特、新穎、創新性的想法時要給與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通過不斷的激勵和及時的反饋逐漸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創設教學情境、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 軍. 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D]. 江蘇:蘇州大學教育管理碩士, 2008.
[2] 邱旭華. 運用“五步教學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J]. 中小學電教(下), 2010(5):68.
[3] 李 新. 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的變化[J]. 今日科苑, 2010(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