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官梅
摘 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基礎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直接關系學生語文基礎素養形成的重點知識。從當前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的現狀出發,以“春”為例,著重就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措施提出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
關于識字教學,在眾多教學實踐中總結了許多方法論和策略,但是從當前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的現狀來看,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其中主要包括教學手段多元化不足等問題。
一、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現狀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一年級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奠定學生基礎語文知識的重要知識點。但是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慣用手法或套路,沒有從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及特征出發進行教學手段的更新和改進。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內容發散不足
從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當前開展的情況來看,存在的一個較為嚴重問題就是內容發散不足。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還停留在較初級的水平,因此,這里的“發散”并不意味著真的要讓學生通過識字教學來掌握多少衍生的知識內容;而是指在教學中進行內容發散,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識字環境,讓學生加快速度記牢字詞,同時還能對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行有效培養和提升。但是從當前識字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在進行內容教學的時候很少能真正將范圍擴大,而是僅局限于課本中,或是當前章節涉及的范圍。
2.形式枯燥單一
除內容發散不足的問題外,當前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還面臨著形式單一枯燥的問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本應是充滿歡樂和輕松氛圍的課堂,教師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和手段,教會學生基礎的拼音、寫法,并通過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快速掌握具體字詞的用法。但是從當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法都是普遍統一的,并且由于教師教學水平的參差不齊,對同一種教學方法的應用程度也不同,直接導致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情況存在。
3.缺乏關聯性
在多種記憶和學習法則中,關聯性法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法。所謂關聯性并不單一指通過某一漢字創造詞組,而是可以通過感官刺激以及心理等多個層面建立目標內容與學習者的聯系,加深學生對特定漢字印象的同時,幫助學生對漢字的多重釋義或場景進行全面理解,最終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但是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目前情況來看,實際教學中對關聯性法則的應用還停留在比較淺顯的階段,沒有充分利用這一法則的價值和作用。
二、以“春”為例——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
通過上文論述,我們對當前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目前的情況已經有了大概的認知和了解。筆者結合當前的教學實際,以“春”為例,圍繞識字教學的有效開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1.科學選擇,多元化形式激發興趣
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的多元化開展,與教師的審美選擇有著密切聯系。以“春”這一識字教學為例,要想對這一內容的教學形式進行豐富,首先需要教師在方向上進行一輪選擇,即究竟從哪個角度切入,從聽覺還是觸覺,抑或是心理感受層面。基于此,在進行方向選擇的時候,教師可能會考慮一個問題,“春”給人的感受中,哪一部分是印象較深刻的:春天到來,萬物復蘇,孩子們脫掉厚厚的棉襖,開始與綠意盎然的大自然親密接觸,身心愉悅。因此,在進行這樣一個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考慮收集或采納一些春天圓舞曲作為課程的引入,讓學生在音樂中領略春天的魅力。
2.合理發散,加深認知記憶
“春”是一個很寬泛的漢字,理解起來可能有些抽象,但是如果教師能衍生出“春風、春雨”等關聯詞,并且創造條件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特定事物帶來的感受,勢必能夠極大提高學生對目標對象的認知。在發散的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做到發而不散,盡可能挑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詞組和場景,做到目的明確。
3.構建聯系,深化立體感知
順利進行課程導入并且完成基礎知識內容的教學之后,教師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持續跟進到接下來的課程教學中,加深對具體字詞的印象。立體感知是讓學生融入教學的重要法門,針對這一內容,我們需要考慮:“春”這一題材應該從哪里入手去營造立體感知?在大家的普遍認知中,寒冬過去,春天意味著新希望;然而對于孩子來說,希望還比較抽象,卸下冬裝,步履輕快地和小伙伴嬉戲打鬧應該是很幸福的事。因此,如果圍繞“春”進行聯系構建,教師完全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鼓勵學生分享對春天的感受或是春天經歷過的難忘的事,從而達到加深印象,深化立體感知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就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來說,一定要從當代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入手,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合理發散,營造立體感知及感受,加深、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發散、聯想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王秀俠.淺談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J].科技信息,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