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虹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當前有三種教學目標受到廣泛關注與思考:知識與能力、進度與方式、感情色彩和思想觀念。其中,課堂提問是一門重要的教學藝術,對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顯著影響。有價值的課堂提問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
隨著小學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課堂提問被視為專門的教學藝術在近段時間得到廣泛關注。但是,我國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部分問題:問題設計與知識沒有緊密聯系,提問形式與內容是對考試題目的按部就班,提問內容缺乏創新等。為了能夠快速提高我國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本文認為應當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語文的教學特點以及學生個體差異等方面入手,從而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主要特征
1.全面性
由于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是全體共同參與課堂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問題應當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反應與參與效果,不能偏向于個別或部分學生。因此,教師應當在充分考慮該年齡層學生特點的基礎之上,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來設計提問,讓問題盡可能覆蓋到更多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的思考和解決當中。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質,不同階段的教學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在依據學生學習基礎的前提下設定相應的問題。小學語文的課堂提問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情況以及語言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的提問應當是全面化和多元化,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要求。
2.主體性
教育學所倡導的主體其實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是學生的主體性,只有保證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才能更好地保護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為了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應當首先在思想意識上做到對課堂問題設定的重視,對日常的教學活動與教學成果進行積極反思和總結,并意識到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地位。只有真正理解學生主體地位重要性的教師,才會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當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反應,幫助學生進入到學習的狀態,并構建自己的學習體系。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課堂問題的思考與解答當中,通過一個問題的成功解決,能夠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由于在小學階段,學生難以主動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中,此時教師的主體意識就能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知識的學習當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3.啟發性
教育的學問就在于拋出問題來激發思想,通過問題的思考來促進思維能力的上升。教師的教學藝術就在于課堂提問的難度系數設定,適當的難度能夠讓學生積極思考,鍛煉思維。再加上學生自身的好奇心理,能夠促使自己參與到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過程當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提問的難處就在于問題難度的把握,不僅要契合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與能力狀況,同時又要高于當前所學知識的難度,從而才能達到激發學生思維的效果,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問題的思考當中,從而發揮課堂提問的啟發作用。
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對策
1.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首先,教師應當對基本教學理論加以學習和研究,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文化。例如,通過“刺激—反應學習理論”的學習,可以提高教師對學習外部環境的重視,并注意到提問方式方法的科學性。其次,教師還應當涉獵有關“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而對學生的個體發展情況有一個更科學更客觀的認識,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效的人本主義理論學習能夠讓教師更加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思維。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課文的題目是什么意思,或者是怎么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句話的意義。讓學生積極回答課堂提問,答案因人而異,此時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給予學生鼓勵,照顧學生的感受。
2.工具性要與人文性相結合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內容的學習,語文的基礎是我們時刻都接觸到的語言和文字,小學語文是所有知識體系中的基礎性課程。小學語文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初步接觸國語的系統學習,能夠通過語文的學習進行基本的人際交流,同時學習和吸收更多的古今中外優秀文明成果,提高學生的語文涵養,升華自身的道德情操。語文學習中一個較大的特點便是工具與人文的結合。作為日常人際交流的基本語言工具,語文的學習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能夠利用中文進行暢通的交流與溝通。小學的語文課程主要是基本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在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教師的提問應當與學習內容掛鉤,并具有回答與思考的價值。通常問題的設定都在文章的重難點地方。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安排問題的設計與提出。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輪椅上的霍金》的教學活動時,由于這是一篇講述偉大人物的傳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既然霍金被認為是物理學界的傳奇人物,那么他到底都有些怎樣的人生故事呢?”讀過文章的學生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三小節,大部分教師可能為了讓課堂進展更加順利,會選擇直接告訴學生在文章的第三小節進行閱讀。雖然這樣有利于教師掌控教學的節奏,但不利于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課堂思考與學習。因此,教師應當重視課堂提問藝術,讓課堂的每一個提問都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程度來設計提問,做到靈活教學。
3.尊重學生的差異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生理與心理方面還具有較大區別,每個個體的知識掌握程度、生活經歷等都具有很大不同。當學生都聚集在同樣的教學氛圍當中,由于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不同,每個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課堂表現與問題的思考方式,知識的積累程度也有所不同。個體間較大的區別直接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問題的設計與安排,也會對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對班上的所有學生進行全面了解,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還需要對學生的性格、思維方式進行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進行針對性提問。例如,針對學習效率較高的學生,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問題,自主完成問題的解答,讓學生在學習當中獲得一定成就感,給予適當鼓勵。針對學習水平處于中等的學生,教師的教學重點就應當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逐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學習情況不太良好的學生,教師的首要教學目的便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思考當中,通過簡單問題的解答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總而言之,教師的提問應當顧及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不同類群的學生進行不同方法的指導,做到因材施教。還是以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文《輪椅上的霍金》為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利用固定句式結構來談談病痛奪走了霍金哪些東西?”如果學生這樣回答:“病痛奪走了霍金讀書的能力?!憋@然文章中明確寫道,霍金通過專門的讀書機器來輔助其學習和研究,因而這樣的回答并不準確。此時,教師應當借此機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認真評價并進行錯誤的糾正,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和互動,做出科學的評價。這就要求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體間的差異,靈活教學,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乙二春.淺析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20).
[2]姜洪利.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J].華章,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