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澎
摘 要:首先從“教育本宗的要求”與“國魂長存的重任”兩個角度,對當下將國學教育引入小學基礎教育的原因進行了闡述。并結合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從“從試點到普及”“選好教育內容”“教學的方式與手段”三個方面對如何在小學語文課中開展國學教育進行了細致論述。還在文章中提出,實現國學教育可以深化教育中“教書”與“育人”的雙重主題,是當前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教育;陶冶情操
一、國學教育之由來
1.教育本宗的要求
無論是教育學家還是領導人對于教育宗旨的發言,其實都堅定了一個信念,那就是教育必須從做人的根本出發。國學教育中充滿了人生哲理,把國學引入到教育體系中,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培養良好的道德和信念,還能夠對學生的人格進行熏陶,增長他們的人生智慧、確定其精神價值和文化能力,讓學生品格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升華。而我認為,這也正是當前將國學教育引入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2.國魂長存的重任
中國的國學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擁有的,它是炎黃子孫值得驕傲的歷史遺產。把國學教育引入到教育當中,也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在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中得到熏陶,感受優良傳統與精神,以作為一個中國人為榮,以將來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報效祖國為夢想,讓中國之魂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
利用傳承了中國文化的語文教育來弘揚國學,把國學教育中的“立人為本”與語文教育中的“要立文,先立人”融為一體,相信定能夠全方位培養學生的人格,增強其文學素養,在不斷地閱讀和學習中,開啟智慧之門。同時,通過國學教育還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把教學效率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可謂一舉兩得。
二、國學教育之開展
根據校內的辦學條件和學生當前的學習層次,我在所教班級內開展了“讀經典篇章,立遠大志向”的活動,并且按照一定的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
1.從試點到普及
首先,我從四年級的一個班級開始作為試點。由于本人對《詩經》比較有研究,所以選擇了《詩經》中比較上口又比較簡單的詩句來進行教學。開始的時候我擔心學生會不會由于一下子進入到古文的學習中而難以接受,結果出乎意料,學生對詩歌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班級中那些平時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能夠很快背誦出所學詩歌中的名句。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他們都愿意把這些詩歌當成是小歌謠,搖頭晃腦地進行朗讀和背誦,乍看起來就好像是在玩游戲一樣。而當把這種做法普及到高年級之后,我在《離騷》中選取了一些表現人高潔品質和愛國情懷的詩句進行教學,這讓我又收到了不同的效果。學生在平時所學的教材中,多數只能接觸到比較淺顯的道理,而從古人的詩句中,學生卻發現了原來人的修養可以提升到這樣的層次上,為了國家甚至可以拋棄自己的地位和生命。他們在詩境的熏陶下得到了頓悟,這些看似簡單的詩句成為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心中的智慧之門。
2.選好教學內容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直接影響今后的人格素養、為人處世等多個方面。而小學教育之所以重要,也是因為教學在傳授基本知識和技巧之外,還背負了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的責任。而在這個階段中向學生傳播國學思想,也是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底蘊來熏陶兒童,讓他們從小就培養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把燦爛的中華文明作為自己生命的底色,立志為國家的發展添彩。國學的內容如果總結起來的話,會涉及多個學科和多個領域,而在眾多承載國學內容的文字經典中,我校的國學課程主要選擇了能夠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優秀篇章,并和現代的教育結合起來,盡可能把原汁原味的文化與精神傳遞給學生。按照不同年級的順序,分別從低到高配備《三字經》《弟子規》《詩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中的節選。但這些教學內容的選擇也并不是硬性的,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的接受情況來對所選內容進行刪減和變動。
三、國學常在,教育長青
孩子們去誦讀經典篇章,在優美的合轍韻律和抑揚頓挫中感受到國學的無限魅力,并通過對篇章的解讀,學習了平時所接觸不到的自然知識和歷史知識,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名人傳記類詩篇,更是讓孩子們獲得了極大鼓舞,情操也得到了陶冶。現如今,很多年級稍微高一點的孩子都能夠出口成章,無論是作文的寫作還是平時的交往會話,都體現出東方民族兒童所特有的靈性,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兒童之間的交往也更加和諧,孩子們在學習中似乎被古人謙和禮讓的精神潛移默化,小小年紀就已經學會了包容。課間孩子們少了推搡多了歡樂,課上孩子們不見了嫉妒多了競爭。
一次攙扶一個微笑,都讓我們這些教師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而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將國學教育進行到底的信念,哪怕灑下再多的汗水,只要對孩子的未來有益,我們都將矢志不移!
參考文獻:
譚新軍.學校國學經典教學實踐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