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飛
【摘 要】初中科學課堂改革倡導讓學生在活動體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自主發展。體驗學習是一種情境化學習,它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體驗情境是體驗學習的開端,教師要科學、靈活地創設愉悅、高效、動態的學生體驗情境,讓科學課堂情境“動”起來,促成學生知識的自然生成與教學的有效實施。本文結合幾個具體的實例來談談初中科學教學中筆者是如何創設學生體驗情境的。
【關鍵詞】初中科學課堂;體驗;情境
在初中科學教學實踐中,常遇到家長這樣說:我的孩子,小學成績很優秀,為啥到了初中就老是回家說:“好難學”。這種學生在小學階段是個優秀生,對學習功課感到比較輕松,可是進入初中后,尤其是科學變成主科教學后,情況就逐漸不同了,“難”的感覺開始產生,學生普遍覺得學習功課越來越有壓力。這種現象的產生有許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對科學語言的認識和熟練過程快慢、小學的教學方法和初中科學的教學方法的區別等等。小學階段的功課,不管是課本的設計,還是教法的設計上,多采用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玩中學”的方法。讓學生感到很切實際的輕松自然,也就樂于學了。到了初中科學課中的許多知識開始變的抽象起來。再也不像小學課本那樣直觀易懂,學習時精力易分散,學生感到了學習的壓力,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壓力長久得不到緩解,就會產生懶學,厭學情緒。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創設愉悅、高效、動態的學生體驗情境,讓科學課堂情境“動”起來,進行體驗式學習,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解決這一難題。
體驗式學習既包括親身經歷,也包括親“心”經歷,只有親歷才能觸動人的心靈;只有觸動到心靈深處,才能激發學習動機。初中科學課程的體驗學習一般是學生通過真實、生動、形象、直觀的體驗,從學生親身感受科學內容開始,在感受的基礎上形成對科學學習內容的情感反應,從而促進主體對科學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和產生豐富聯想,進而產生領悟和生成意義。因此,科學課程的體驗學習是一種情境化學習,“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情境創設的重要性已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本文結合具體實例對此進行探討。
一、創設實驗探究的體驗情境,讓學生的身心“動”起來
進行《探索鹽的性質》這一教學內容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和感悟關于碳酸鈉、 碳酸氫鈉性質的不同特點,課堂上筆者創設體驗情境,即讓學生根據兩者與酸反應時劇烈程度的不同來親自設計實驗,學生經過激烈的小組討論后確定可以根據產生氣體體積有差異這一點來創設有趣的情境:將相同質量的兩種固體置于2只癟的氣球中,在2只試管中倒人足量的相同體積、相同濃度的鹽酸,并將氣球 口套在試管口上,請兩位同學來進行對比實驗,在其他同學的“1、2、3——”的統一口令下,兩位同學同時將氣球中的固體倒人鹽酸中。全班一起來觀察氣球膨脹的速度和氣球最后膨脹的大小,來確定碳酸鈉、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時的差異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們由先前的“多思”轉移到“動起來”,不但沒有影響教學,相反進一步感知了反應速率和反應的產量。帶有點游戲的情境,加深了學習體驗,體驗了知識的發展過程。
事實證明,通過氣球膨脹的速度和程度的有趣實驗,在學生親身體驗感悟的基礎上,建立了合理的科學思維,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是學習過程朝著更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方向發展。本節課例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上述學生的體驗和親歷過程,沒有學生的合作探究,光靠學生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承擔起知識的建構的。如果教師直接給出兩者的不同性質,學生就很難理解。學生在親自體驗后就能很好的掌握,教學難點在不知不覺中被克服了,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興趣和熱情。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只有學生的心理積極作用于環境,其認知發展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學生對情境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知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境會影響他們對所學知識的建構。所以教師在初中科學課堂上要避免純語言的講述,讓學生親自看或者體驗形成鮮明的印象,鼓勵學生用非語言的方式去發現問題,再用語言把探究的結果表達出來,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否則會產生厭倦情緒,影響教學效果。所以在初中科學課堂中,教師應該隨時創設體驗情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探究,幫助學生養成創造性思維的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體驗中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創設科學懸念的體驗情境,讓學生的認知欲望“動”起來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懸念”是一種認知的張力,具有很強的激發作用。科學教師創設新穎、有趣的懸念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帶著疑問進行學習。我國古典小說和說書人常以“且聽下回分解”來吸引力人,用的就是這種力量。
如講授“摩擦力”一節時,一上課,講臺上放兩個玻璃容器,一個盛油,一個是空的。在兩個容器中分別放入一粒光滑的鋼珠。教師先用一只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鋼珠夾上來,然后請學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夾放在油中的鋼珠。這個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于是教師利用這一“懸念”因勢利導地板書課題并和學生開展有趣的討論。這樣只花不多的時間就可講清楚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學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引發了他們的欲知原因的心理張力,讓他們的認知欲望“動”了起來,學習也就變得有趣、有勁了。事實上,未能如“愿”的狀態,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應,就像陳景潤在中學時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懸念那樣,持續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初中科學教學情景創設不僅要完成舊的教學模式中的引入課的任務,更主要的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翹“動”學生的求知欲,強烈的學習動機是伴隨學習興趣形成的,在情感狀態中反映出來的。因而教學的技巧就是要巧妙創設懸念體驗情境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和動力,成為精神上的需要,使學生能長期保持對科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到輕松愉快,對所學的知識能舉一反三,靈活應用。變“難”學為“好”學、“想”學。
三、創設運動過程的體驗情境,讓科學圖像情境“動”起來
皮亞杰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展示與實際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指導學生開展探索活動。科學圖像往往是科學情境的再現,誘導學生從圖像的條件中建立科學情境,養成分析、建立直覺的科學情景的習慣。
如在九年級第三章學習了有關功的知識點后,常常會遇到這樣一道題目: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綿陽城內出現子許多高層建筑,電梯是高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某電梯公寓的電梯某次在豎直向上,運行的過程中,速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忽略電梯受到的空氣阻力和摩擦阻力,向上運行的動力只有豎直向上的電動機拉力,電梯箱和乘客的總質量為600kg,g=10N/kg.求:①電梯在勻速運動階段上升的高度h1是多少?拉力F1做了多少功?②電梯在加速階段的平均速度等于該階段速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已知在加速階段,電動機的拉力F2做了11520J的功;求加速階段電動機拉力F2的大小?③電梯開始向上運動后經過64s,電動機的拉力的平均功率是多大?
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這道題學生的錯誤率很高,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會做。學生總是習慣上把物體的運動圖像誤認為是物體的運動軌跡,盡管教師反復強調并多次矯正,但收效甚微。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筆者在課堂上讓一位學生到講臺前把圖像所描述的運動過程“表演”給大家看,教師說“開始”時,該學生沿直線勻加速行走;教師說“4S”時,學生開始勻速直線前進;教師說“64S”時,學生開始勻減速行走。在這位學生“表演”時,下面的學生帶著好奇的心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活動之中,并及時給予評價和矯正,課堂氣氛異常激烈。接著筆者又讓學生根據圖像和學生“表演”的運動過程畫出運動軌跡。
學生通過這樣的運動過程體驗和畫運動軌跡的示意圖,對認識圖像所描述的運動茅塞頓開,原來抽象的過程變得直觀了,不僅加深了對v-t圖像的理解,而且對接下去的機械功的計算也迎刃而解了,這道題的錯誤率也大大降低了。
事實證明,通過這樣的體驗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直觀地獲得了知識,使科學圖像情境真正“動”了起來。將體驗教學融于習題教學,有利于形成濃郁的科學氛圍,以多種功能作用于學生的多個感官,極大地調動學習熱情,呈現最佳的學習狀態。
四、創設體驗、感悟的活動情境,讓科學模型的情境“動”起來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么大腦的這些區域就處于沉睡狀態。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火力激發起來,那么它們就永遠也不會覺醒了”。因此,在科學課堂中,不僅要讓學生動起腦來,更要動起手來,這樣才能對所學的科學模型(概念)有更深的印象。
如在學習電學過程中,引入滑動變阻器時,組織學生在試驗中去體驗所學的知識。一上課就放手讓學生選用器材連接電路,使小燈泡發光,最好是能調節燈泡的亮度。學生見到桌面上的新“東西”(滑動變阻器),就躍躍欲試,部分同學經過自己的摸索,終于把它連接在電路當中,并且滑動滑片,發現小燈泡的亮度發生了變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活動成果,自然興高采烈,思維活躍。接著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層層深入提出問題讓其思考。班上某位同學想對家里的學習臺燈變為可調節臺燈,你有什么辦法可以幫他。學生想到學有所用,思考積極。教師逐步引導,臺燈的亮度與什么有關?(與電流大小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改變哪個因素最方便?(改變導體的長度)水到渠成地介紹滑動變阻器這種儀器,讓學生認識它的結構以及對電流的作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串聯)這樣讓學生卷入活動并促使其思考,學生既可追尋學習的樂趣,又對滑動變阻器這個新儀器的結構以及原理能理解得更透徹些。
通過這個活動情境的體驗,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從而擴展對科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讓滑動變阻器這一模型的情境在學生的大腦里“動”起來了。學生所獲取的知識來源于學生心靈與其置身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文化世界的交互作用。“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學的重要使命是創設情境,讓學生的心靈直接面對生活世界,在熟悉親切的“自然情境”中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五、創設“擬人化”的體驗情境,讓生命科學的情境“動”起來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向導,是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知識也就越來越牢固。面隊一些深奧或枯燥的知識,如果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就能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不斷學習。
如《七大營養素的作用》的教學時,模擬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的火暴相聲《新五官爭功》,編寫蛋白質、糖類、脂肪、水、無機鹽、維生素、粗纖維等七大營養素的功勞,并請七位學生自選一個角色進行相聲表演,寓教于樂,在盡情的玩樂中學習知識,在濃濃的興趣牽引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挖掘學生的潛能,啟發學生思維的發展。
再如《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的教學時,教師讓一個學生模擬導游,引領著水分子從植物的根→植物的莖→植物的葉,一路走來,領略了根、莖、葉中截然不同的風光,愉悅了學生情操,讓他們懂得生命無處不在,讓他們珍惜并善待每一個生命。通過這種方法體驗教學,讓生命科學的情境在課堂中真正“動”了起來,提高了初中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情境是以無形的“情”和有情的“境”的有機融合。以“情”為紐帶,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學生間的協作;以“境”為手段,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從“書中學”一種方式,轉變成“書中學”與“做中學”的并存,以簡單體驗的形式達到高效的收獲,這是我們為追尋有效教學而倡導的本真課堂。讓我們在45分鐘的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根據科學學科和科學知識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認知特點,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并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渲染出科學教學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學習科學,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居海軍.物理習題的情境化教學.物理教學.2010.9
[2]于威.運用情境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探討.物理教學探討.2009.1
[3]施傳柱.基于情境認知理論下的物理教學情境.中學物理.2010.1
[4]《浙教版九年級科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