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
【摘 要】本文主要從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現階段學前教育的現狀及問題,最后提出了做好學前教育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對加強學前教育有所幫助。
【關鍵詞】學前教育;教學策略;探討
一、學前教育的重要性
科學表明,學前教育不僅是人的情緒情感、性格、社會性行為以及認知等方面培養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人的一生中成長速度最快及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在幼兒時期的教育對于每個人未來的成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這個階段,人的大腦的發育與年齡的增加呈反比,因此,在幼兒時期,是每個人快速學習的好時機。所以,加強學前教育工作,能給每個孩子未來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奠定優良的基礎。
學前教育主要是對每個學前兒童實施適應兒童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過程,可進而有效地促進兒童成長。倘若錯過在幼兒時期進行科學、良好的學前教育,那么要想在未來就需要付出很大家庭和社會的代價進行彌補。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學前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普遍關注,許多發達國家積極采取措施,優先發展學前教育,在普及學前教育與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而我國政府也正在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讓孩童從小就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為孩子奠定行為、性格和人格的基礎,學習對和錯,形成初步的判斷對與錯的能力,使其初步了解并開始接受社會規范,形成最初的自我調節能力。
二、現階段學前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伴隨著當前我國社會不斷進步以及教育事業穩步的發展,幼兒時期的學期教育逐漸被人們關注。但是,在新形勢下,我國在學期教育這方面與小學教學、初中教學相比,幼兒時期的學前教育這一基礎性階段的建設依然面臨的許多的問題。
1.學前教育定位不合理
(1)缺乏學前教育的重視度。據相關學者指出,成年人大約50%的智力是在4歲以前獲得的。但是當前,許多家長對學期教育的認識只是片面的認為學期教育就是帶著孩子玩,或者偶爾“寫幾個字,背幾首詩”,因此,對學期教育的重視度不夠。
(2)學前教育的目標不合理。當前,由于社會普遍存在重認知教育輕社會以及人格培養的現象,這種不合理的追求也帶到了學期教育,導致學前教育的目標不合理,忽視幼兒良好行為、情感、態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培養。
(3)學期教育的內容不科學。當前,許多學期教育的機構以盈利為目的,一味的迎合家長的心理,脫離實際進行盲目安排不科學的教育內容。
2.學前教育教師團隊素質普遍較低
在我國,由于對學前教育重視度不夠,并且辦理學校的門檻較低,因此,導致一些學校在學前教育的教師資源配置上不合理,一個老師身兼數門學科教育的現象十分普遍。其次,由于學期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導致在學期教育的資金方面也存在問題,導致有能力、有經驗的教師非常的缺乏,進而使得學期教育的教師團隊大部分都是一些缺乏專業熏陶的幼師。因此,面對這種教師團隊素質較低的局面,使得學前教育的教學質量令人擔憂,更為孩子的未來埋下潛在的差距。
3.學前教育的思想理念落后
現階段,許多學校的學前教育思想依然停留簡單的教學生認字、算術等內容方面,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導致面對更加開放和信息的不斷更迭,學校學前教育依然停步不前,甚至很多地區直接將改為“托兒所”,認為就是簡單地幫家長照看孩子,不需要學習啟蒙知識。這是非常狹隘而且錯誤的思想理念,直接影響孩子未來受教育的能力。
4.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創新
幼兒時期的兒童,對一切事物都充滿新鮮和好奇,這個時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都非常的強烈。但是如果這個時期采用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學前教師的教學方式,久而久之,很容易導致孩子們失去對學習和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要不斷的學前教育教學方式,并且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認知規律,突出活動的新穎性,進而以激發學前兒童的學習興趣,調動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的促進兒童各種能力的成長。
三、搞好學前教育教學的有效策略
1.積極掌握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
學前兒童和成人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是兩個不同范疇的群體,因此,要想做好學前教育就必須掌握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通常,學前兒童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好問、認識具體形象、模仿性強、無意性大等等心理特征。所以,針對這些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在學前教育過程中就不能長時間的進行單純而枯燥教學。
2.加強學前兒童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
學前兒童是形成思維能力的初始階段,同時也是可塑性較強的時期。因此,在學前兒童進行學前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的采用培養方式,加強對學前兒童的智力的開發,輔助其形成初步的思維能力。通常,開發學前兒童智力和培養其思維的有效方式中,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通過生動故事以及游戲,故事是影響幼兒思維的最好方式,而游戲作為幼兒最主要的學習活動,是促進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最好途徑。
3.加強孩子學習的興趣培養
學前兒童的特點,在于童心、童趣。俗話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重要意義在學前兒童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學前兒童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其各方面都還未成熟,唯一左右他們行為的便是這“興趣”。在學前兒童的學前教育過程中,不斷的創新教育方式增強孩子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因此,學前教育 ,重在的應是指導和激發。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把握好兒童的心理特點,采用兒童喜愛的方式,指導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培養其學習興趣。
4.培養學前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
眾所周知,在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而這個時期都是以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為主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科學引導。在學前教育過程中,我們常常碰到一些教師和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輔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但是往往卻事與愿違,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教育方法方式的問題。因此,只有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于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家庭和學校教育相結合。學前兒童的行為習慣不僅需要教師的引導,同時也需要家庭的培養。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的相互結合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用家園聯系冊、幼兒成長手冊,使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強化鞏固。行為鞏固主要是指定期對學前兒童的行為習慣進行檢查和評比,使其能夠在生活常規的制約下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和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行為鞏固教育時,還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來促進幼兒堅持良好行為。在檢查中對行為習慣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較差的孩子進行個別幫助。檢查中為行為表現好的孩子在墻報上貼上星星,使其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激勵其他幼兒,并能有力地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對于每個幼兒的成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教育教學的飛速發展,幼兒學前教育已經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當前,我國幼兒學前教育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良影響因素,因此,為了促進我國學前教育的全面發展,我們要家長重視起幼兒的學前教育工作,加大力度進行整改,從而促進我國幼兒學前教育水平的進一步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給每個孩子未來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奠定優良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利治.學前教育方法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汪巖.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后現代差異觀審視[J].科教文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