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云?張曉霞
摘 要:本文闡述了校企合作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培養途徑和模式,提出高職院校必須在合作機制、體制上進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校企合作。
關鍵詞:校企合作 高職 高端技能
課 題: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省教育廳規劃課題,項目編號:ZJC1214034)高職院校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共育實用型人才被認為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徑,但在校企合作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培養途徑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一、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校企之間缺少緊密的合作機制
企業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客觀的認識,企業是以營利最大化為目的的,校企合作并不能為企業帶來直接的利益和好處,企業對校企合作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也缺乏準確的認識和信心,在尋求校企合作的過程遇到學?!耙活^熱”現象,找不到校企共贏的利益點,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流于形式,沒有較大的突破性進展。
2.校企合作雙方的投入少
校企合作的過程無論是企業和還是學校,要有一定的投入和費用。企業的投入無疑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同時在短時間內不能見到回報,一般企業不會投入。對于學校而言,企業的人員要參與專業的建設,學校要支付更高的酬金,在學生和教師入企業實習的過程中也要支付實習費用和保險,這無疑又增加了辦學成本。
3.高職的研究基礎薄弱,缺少對企業的技術支持
企業對學校的需求除了培養適合崗位的人員外,更希望學校能夠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幫助企業解決產品和工藝等技術問題。但是高職院校的發展歷程短,一直以教學為中心,科研基礎薄弱,很難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在校企合作上很難激發企業的興奮點,企業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途徑和模式
1.探索訂單培養模式,共育實用人才
訂單式培養的學生也叫人才。任何企事業單位對于人才都是來者不拒的,但幾乎大部分單位的人員流動都是頻繁的。單位在招聘上投資如此之大,卻招不到適合的人才。解決企業人才需求,按照企業的要求培養實用的人才,是校企合作的一個方向。學生從進校起,學校就應將其就業作為項目進行組織規劃,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方案、規劃學生學習課程、實施系統的職業能力培養和企業文化的滲透、校企雙方共同開展培訓等。實行“訂單培養”,打通產學合作的途徑,實現校企互利雙贏。
2.開展現代學徒制,共育實用人才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快速適應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現代學徒制是滿足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現代學徒制的特點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企業與學徒簽訂協議明確各自的職責、以工學交替的方式學習,學習結束后經考核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現代學徒制依賴于企業和學校的深度融合,以實現全過程的“雙主體”育人。
3.混合所制辦學,共育實用人才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作為一種跨界教育,職業教育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產業,要辦好職教,必須走出封閉的圍墻,學校與行業、企業、產業合作,充分調動社會要素。按照“入股自愿,股權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聯合共建混合所有制的企業學院,實現共建、共管、共享。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和教材、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開展教學研究、開展橫向聯合技術研發,通過共同建立教學運行與質量監控體系,加強過程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校企協同創新,共同發展,共育實用人才
在政府和行業的指導下,由學院牽頭,協同企業、專業研究機構、其他高校和行業協會,由學院內部成員(教職員工+部分優秀學生)及部分成員單位專家,通過協議的形式組建具有一定研發、創新能力,能夠滿足一定市場需求,具有一定地位的專業應用技術研究聯盟機構。利用協同創新平臺,鼓勵教師、學生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增強校企間的合作,共同培養實用型人才。
三、職業院校的思考
高職院校必須克服傳統思維的禁錮,找到企業的興奮點和切入點。一是讓利于行業、企業,在體制上進行創新,探索多種辦學模式;二是在產教融合上要強化研發和創新能力,切實解決企業的技術需求;三是在師資隊伍上要強化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組建智庫團隊,提高企業對院校的依賴程度,在此基礎上共同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