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堅強
【摘 要】當前教師對作業設計重視度不夠,作業布置形式單一、機械重復,內容枯燥,學生做作業缺乏主動性,興趣不濃厚,做作業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客觀上影響了教學效率。現就如何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實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出了五方面看法與做法。
【關鍵詞】作業設計;有效性;教學效率
經過多年的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探索,現就如何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實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談談看法與做法。
一、設計層次性作業,尊重個體差異
由于學生先天遺傳、成長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學生之間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教師設計的作業應盡量體現層次性,面向全體學生。
案例1:布置作業。教學八(下)科學《表示物質的元素》時,教師通常要求學生熟背課本上的30個元素符號。
「作業分析」由于上述作業面向全班同學,記憶力好的學生背起來很快,但記憶力差的學生會好幾天都記不住,記住前面的卻忘了后面的,今天記住了明天又忘了,很難記到實處,盡管他們已經付出了努力。這時作業任務已經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了學生身上,嚴重損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優化設計」把教材上的30個元素符號分為兩類,其中必記的18個,分別為氫、碳、氮、氧、鈉、鎂、鋁、硅、磷、硫、氯、鉀、鈣、鐵、銅、鋅、銀、碘,其余12個中氦、氖、氬、錳、鋇、汞可以緩背,而鋰、鈹、硼、氟、金、鉛為選背。對18個必記元素符號,在新課學習前兩天,每天選記6個,并且要求每一學習小組成員在第二天相互檢查,加強監督。
元素符號是重要的化學用語,記住常用的元素符號是基本要求。18個必記元素屬于面向全體的基礎性要求,另外12個元素屬于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提高性要求。上述安排,既能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又能讓學生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概念、規律的學習,取得了很好的預期效果,全班同學都順利通過了必記18個元素符號的檢查,部分學生還能把全部30個元素符號都背出來。
在層次性作業設計中,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遵循夯實基礎、尋求發展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盡其能、各有發展,以期實現“有教無類”。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增強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表明,設計趣味性作業,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習由負擔轉變為享受。”
案例2:「布置作業」在光學復習課后我曾給學生布置一道復習題:請分別舉出兩個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現象的例子。
「作業分析」這道題看似簡潔方便,個別學生回答也算符合要求,但學生所舉例子非常有限,而且有較多的錯誤,分析原因得知是作業缺乏情境學生不買帳,提不起興趣。
「優化設計」唐僧師徒西天去取經,有次路過一個地方。只見這里陽光明媚,溫暖宜人;樹影婆娑,綠草微搖;一汪淺水白云倒映,魚兒嬉戲;湖面波光粼粼,有時還很耀眼。好一片風光的草原啊!突然天公變了臉,剎那間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大雨滂沱而下,使得四人急忙加快了前行的腳步。可是剛跑出沒多少遠,赫然又雨過天晴了。極目望去,山邊橫貫著一道亮麗的七色彩虹。哎,這老天爺!
想一想:在這個情景故事里都有哪些內容涉及到光的哪些知識?
由于重新設計的作業題以《西游記》這一學生感興趣的題材為情景,所以學生寫作業興致較高、完成得也挺認真,結果令人滿意。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選取一些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促成學生的愉快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三、設計實踐性作業,培養實踐能力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科學實踐。科學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實踐性作業把科學與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能促進學生的意義學習,使學生在實踐中建構科學知識,培養能力,從而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案例3:「布置作業」教學八(下)科學《組成物質的元素》后的作業:日常生活常接觸到“含氟牙膏”、“高鈣牛奶”、“加碘食鹽”、“富硒茶葉”、“加鐵醬油”等用品,這里的氟、鈣、碘、硒、鐵指的是( )。
A、單質 B、原子 C、離子 D、元素
「作業分析」老師對這類題目司空見慣,認為學生很容易選出正確答案,但事實上有三成的學生選了B選項,這讓我頗感意外。經反思,產生問題的原因可能在于,老師忽視了學生對問題情境的真實體驗,作業脫離學生認知水平。
「優化設計」調查保健品中的有效元素:選擇超市或藥店中的兩三種保健品,了解保健品中的有效元素;或調查化肥中的有效元素:到農資店中選擇兩三種化肥,了解化肥中的有效營養元素。此類作業對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能力作用明顯,學生情緒體驗強烈。只要我們把科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必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也能體會到科學作業的魅力,從而提高作業的實效。
四、結論
總之,作業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我們只有扎實做好編選作業習題、活用布置形式、有效實行批改、及時反饋矯正等環節,優化每一環節,才能有效提高作業的實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胡建琴.歷史與社會作業的實效性之我見[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2.1
[2]王耀村.初中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