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偉
關鍵詞:學校體育;再出發;體育課;運動技能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6-0012-02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發展和強化學校體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這標志著學校體育作為整個教育事業的一部分,有了新的方向引領和評價標準。
學校體育對學生身心成長有特殊意義,如果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短板,就談不上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因此,《意見》把強化學校體育視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并指出學校體育對于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從這樣的高度強調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學校體育的高度重視。《意見》既體現出立足當前和長遠的針對性和前瞻性,也表達了對提高教育質量的新期待。
一、專家引領,努力探尋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的良方
體育課、體育鍛煉和學校教育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課學習同樣重要,這一精神滲透在《意見》的字里行間。無論是完善體育課程、提高教學水平、強化課外鍛煉,還是注重教體結合、完善訓練和競賽體系,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上好體育課,更重要的是要讓體育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貫徹落實“十八大”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前不久,第六屆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在北京舉行了現場展示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局局長、學校校長及體育骨干教師代表近700人參加展示觀摩。展示活動主要分四大部分:“體育趣味課課練”“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快樂體育園地”“全員運動會”及“全國安全教育課程實踐活動”。
參加活動的校長、體育教師甚至包括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都用“震撼”“受教”和“感動”形容自己的感受。王登峰說,毛振明團隊推出的新型體育教學內容和課外活動形式將有助于解決困擾校園體育的老大難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教不會的問題,我們體育課從小學一直上到大學二年級,十四年的體育課都是必修課,學生學會了什么樣的技能?很少,甚至有的人說我們什么都沒學會。所以體育課一定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一定要教會學生具體的運動技能。”
從現場的效果看,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北京現場展示活動戳中了當今體育課的要害:僅僅憑體育課上的那些時間和學習內容是無法讓學生學好、學會技能的,一定要有課課練的輔佐,才能達到相應的目標。于是“體育趣味課課練”應運而生,且有1260多例游戲做支撐,改變了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的狀況。
“全員運動會”改變了少數人玩、多數人看的運動會模式,實現了王登峰司長所說的第二個問題:體育競賽在過去很多人都只是看,極少數人玩,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參與的要求。
除此之外,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北京現場展示活動還將安全教育與體育教學、課外活動緊密相聯,這讓參會的校長大開眼界。一位校長說,和體育緊密相聯,寓安全教育于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中,既實現了學科融合,又解決了安全教育沒有課時的難題。
近年來,為了落實課標,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團隊在毛振明教授的率領下設計了“十大工程”:“十大工程”緊緊圍繞“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總目標展開,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本,以學生的成長為本,著力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教師隊伍建設等多角度、多維度出發,全面系統地治理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世紀“頑癥”。
筆者對此十分欽佩,并且認為,作為專家就應該像毛振明教授一樣去戰斗、去探索、去實踐;作為專家就應該為全國的體育教師和學校提供更多實用、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干貨”;作為專家就應該深入一線,切實解決學校體育課上和課外鍛煉中實實在在的問題。
北有北師大,南有華師大。近些年,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汪曉贊教授致力于親子運動會的改革,利用實習生的力量為無錫市北高中打造每天一節體育課的做法,表現出專家學者為學校體育殫精竭慮和親力親為的努力。學校體育界呈現出南北共興的局面。
研究表明,現在的青少年普遍缺乏運動甚至不會玩,跟幼兒時期“玩”得少有關。而缺乏身體活動的行為、習慣會由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如果父母雙方都積極參與身體活動,他們的孩子積極參與的幾率是其他兒童的5.8倍。
為了改變家長的運動行為和生活習慣,讓孩子們獲得健康和充滿活力的家庭教育,提高家長對青少年健康重要性的認識,近年來,汪曉贊帶領其研究團隊,聚焦青少年健康并制訂了相應的行動計劃。優質的體育課堂、充滿活力的校園建設、豐富的課外體育活動以及富有創新的校外體育項目都涵蓋在此計劃中,而周末的親子活動就是校外體育活動的一種重要的內容和形式。
抓好少年兒童體育活動至關重要。因為靈敏、柔韌、節奏等素質的發展敏感期都是在這一時期,如果這時候“玩”好了,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再抓就會事倍功半了。事實上,歐美等國家親子活動是兒童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濃濃親情中成長的孩子健康、聰明、活潑,家庭關系也會親密很多。更重要的是,和父母一起分享玩耍的快樂,會讓孩子們的情感、認知、語言、運動、創造等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如果說,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短板,那么,幼兒體育無疑是學校體育的短板。正是由于我們長期忽視幼兒體育教育,使孩子失去了接受“身體教育”的最佳時期,錯失提升身體素質的敏感期,而這樣的錯誤是不可挽回的。作為一名大學體育學者和學校體育的帶頭人,汪曉贊團隊所做的事情同樣利國利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是,這么重要的幼兒體育,卻只有為數不多的專家學者在探索、在實踐,實在不夠。為此,筆者也在這里呼吁,希望有更多的學校體育人投身到幼兒體育的研究和實踐當中去。
筆者十分樂見如毛振明、汪曉贊這樣的專家學者深入一線,為體育教師、為學校解決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做法,并希望有更多大學里的“大專家”與他們共同戰斗,充分發揮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全國像這樣的專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近年來,我國先后成立了七個運動項目聯盟和兩個綜合性聯盟,至今只有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和學校體育聯盟(體育教育)工作做得風生水起,擁有大批追隨者和實驗校。其余的幾個項目聯盟既悄無聲息,又不見有工作推進,像這樣的“懶政”和不為行為,不妨采取推出機制,對獲得聯盟盟主地位,卻不做事情的盟主“亮紅燈”,督促其做事。如果還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可以免去其盟主之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體育的各項目改革,像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和學校體育聯盟(體育教育)一樣在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中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二、在教會學生具體的運動技能上下功夫
過去的學生,體育課一年上到頭,身體素質是有提高,但要說學會了什么項目或技能,很多學生卻答不上來。
相比過去的規定,《意見》的一大變化在于體育課程的設置。過去我們對學校體育的認識還是集中在通過體育課、課外鍛煉讓孩子們能夠動起來,能夠增強體質健康水平,而下一步在體育教學改革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就是要在體育課上教會學生具體的運動技能。其實這項工作已經在做,比如校園足球工作,在校園足球特色校里面,就要求在他們的體育課里面每周拿出一節教孩子們足球的技術。也就是說,校園足球特色校的孩子們在上體育課的過程中,他們除了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之外,還要學會足球的技能,這件事要在體育課上完成。同樣,這項工作要在其他項目上開展。據了解,籃球、游泳等項目有望成為繼校園足球之后率先開展的項目。
如何讓學生學會技能是個學問,筆者以為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到學習興趣,筆者很不認同一些當下的做法,認為作為規定課程,學生必須學習,不需要從興趣培養做起。可是,當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的時候,怎么強迫他都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即使學會了技能,也會被他拋棄。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體育是能夠給他帶來快樂的,他也能夠從中得到快樂、享受快樂。只有建立起這樣的前提,孩子們才會在喜歡體育的同時,更加喜歡體育課,更加喜歡體育鍛煉。
筆者以為,可以有以下路徑解決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的問題:一是從開始上課做起。即從一開始上課就要讓孩子進入上體育課的狀態,而不是立正、稍息、整隊、講話、要求說不停。二是從準備活動做起。準備活動絕不只是跑圈、壓壓腿那么簡單,完全可以娛樂化點,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的身體,至少是心理活動出現一個高潮。三是上課要和實戰相結合,千萬不要單個動作重復沒完沒了的教,如只教運球、傳球、三步上籃,就是不讓學生投籃、打比賽,高年級段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分組對抗和比賽讓其體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
三、讓課上學習、課外鍛煉成為一種常態
《意見》提出,今后一個時期,學校體育工作要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銜接;堅持群體活動與運動競賽相協調的原則。筆者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筆者近來時常思考這樣的問題:學校體育課為什么設立?其初衷又是為何?是為了調整積極休息,還是猛練增強體質?
體育一詞,《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種運動來實現。事實上,隨著社會發展,目前體育的主要任務早已超出了僅僅是發展身體(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的范疇。目前體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身心(身體和精神)健全發展,培養終身體育的能力。
以目前40分鐘左右一節體育來看,想要達到體育的主要任務是不可能的,90分鐘連上的體育課或許會在掌握一兩項體育技能上起到作用,但要促進身心健康,培養終身體育思想,必須課內外相結合,而在課外發自內心的參與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必須在保證開齊開足體育課的同時,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讓課上學習、課外鍛煉成為一種常態。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提高我們乃至全社會的認識,讓體育不再被邊緣化,讓體育成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唯有如此,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才不會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