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擁軍
摘 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引發了各個領域的深刻變革,信息技術產業已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互聯網+”時代迅速找準定位,調整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更多適應當今信息化產業需求的優秀人才,是職業教育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本文針對“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展開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職業教育 挑戰 對策
一、背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與各行各業之間的融入愈發深入,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思維以及處理事務的方式。職業教育作為社會職業人才的培養方,其培養成果一方面決定著學生能否在走出校園后更好地適應社會并更好地生活,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能否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職業教育必須不斷進行改革。
二、“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1.沖擊原有的職業崗位
在2014年出版的《與機器人賽跑》一書中,作者就目前失業率較高的局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發現,導致當今社會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國內以廣東省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也紛紛加快了“機器換人”的進程。電子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機器生產的效率大幅提升,勞動力需求隨之顯著下降,原有的職業崗位受到了嚴重沖擊。如何使學生在“機器換人”的時代背景下提升自我價值,成為崗位的主人,是職業教育必須思考的問題。
2.增加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壓力
新的教育需求要求職業教育者更新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這對于從業人員的知識與技能無疑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在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下,教師通常會根據舊有的從業要求對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教學,計算機的學習通常僅在計算機公共課或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中開展。如今,互聯網的發展要求信息技術融入職業教學的方方面面,這對教師的互聯網使用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特別是微課、慕課等新的教學思路的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網絡課程的相關技術,無形中增加了工作壓力。
3.教學模式面臨全新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改變了學生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他們追求更為平等、高效、自我的信息傳輸模式。此時,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無法適應學生的需求,如不及時加以調整,將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煩悶,學習效率難以提升。因此,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此外,新的教學方式打破了三尺講臺、黑板板書的教學方法,互聯網在線教學、多媒體教學更受學生的青睞,傳統的教學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如何巧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切實打造適合當代學生發展的職業教育,是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
三、“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分析
1.教育者要轉變觀念,積極投身于網絡時代
要想充分適應“互聯網+”時代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成為時代的引領者,首先要完成思想上的轉變。這不僅要求教師學會使用計算機網絡,而且要把互聯網融入思維體系中,用全新的理念與認知模式更新自己的思想,進而改變教學方式。例如,在慕課制作培訓的過程中,遇到沒有掌握的問題應該怎么做?很多教師選擇將問題記下來等到下次培訓時向培訓教師請教。這樣的做法是傳統思路的體現,在互聯網思維下,教師應主動通過網絡尋求解決辦法。這樣的思路同樣適用于日常授課。只有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將互聯網作為日常教學的必備元素,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職業教育。
2.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
傳統的校企結合通常是將學生送到與專業相關的生產廠家進行實習,在“互聯網+”時代,校方還應加強與電商企業、物流企業的合作,將各個專業的學生介紹到這些企業中,了解互聯網公司的經營模式,并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相融合。此外,還應促進互聯網企業對學生自主創業的支持,為網上創業的學生建立后臺維護、資源共享等多種服務與技術支撐平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自主創業、促進電子商業發展的號召。
四、小結
總之,“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大勢,只有適應時代潮流的職業教育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職業人才,才是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模式。當代職業教育應著眼信息技術發展,緊跟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步伐,不斷做出變革與調整,方能跟上時代,使職業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車明朝.互聯網+: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2).
[2]畢冉.“互聯網+課堂”背景下高校教師職業能力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5(12).
[3]周純玉.“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2).
(作者單位:北京新華電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