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 衛秀玉
摘要:目的 對糖尿病足病的X線、CT及MRI影響表現進行對比分析,為患者后期臨床治療和預后提供指導和參考。方法 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足病患者共72例,根據不同影像表現將其均分成三組,每組各自24例患者,其中A組患者采用X線進行診斷檢查;B組患者采用CT進行診斷檢查,C組患者采用MRI進行診斷檢查,對比分析三組患者采用不同影像檢查的表現。結果 對糖尿病性足病患者采用不同影像方式檢查后,其結果顯示:A組患者檢查出骨質疏松者11例,關節旁皮質骨缺損者10例,神經性骨關節病2例,1例患者經X線平片檢車未發現異常狀況;B組患者檢查出患者有血管壁鈣化現象明顯優于A組患者,此外MRI檢查能夠發現患者軟組織水腫、骨髓炎、神經性骨關節病變及血管改變情況。結論 在為糖尿病性足病患者進行診斷檢查時,X線平片能夠對患者的病狀進行診斷,CT掃描檢查能夠更加清晰觀察到患者下肢及足部血管壁鈣化狀況,而MRI能夠清晰顯示患者細微解剖結構,提高對軟組織的分辨率,其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糖尿病性足病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影像檢查。
關鍵詞:糖尿病性足??;影像表現;對比
糖尿病性足病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患者以中老年為主,由于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和治療階段出現了骨關節改變癥狀,且伴有軟組織壞死和足部骨關節感染情況發生。臨床醫學研究表明:此病與神經系統、血管病變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其病在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很有可能會由于足潰瘍久治不愈而發生重度感染,使得患者致殘,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1]。本文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足病患者共72例,根據不同影像表現將其均分成三組,分別對患者進行X線、CT和MRI影像檢查,對比分析其檢查結果,為糖尿病性足病患者提供臨床治療指導和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中,隨機選取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性足病患者共72例,根據患者的病情及糖尿病性足病病理分析后,根據不同影像表現將其均分成三組,A組、B組和C組患者各自24例,其中A組患者經X線診斷檢查,該組中男性患者占15例,女性患者占9例,患者年齡33歲~80歲,患者平均年齡為(52.3±2.6)歲,患者病程8年~20年,平均病程為(12.5±2.4)年,B組患者經CT診斷檢查,該組中男性患者占14例,女性患者占10例,患者年齡30歲~79歲,患者平均年齡為(54.1±2.3)歲,患者病程在7年~24年,平均病程為(13.4±2.2)年,C組患者經MRI診斷檢查,該組中男性患者占10例,女性患者占14例,患者年齡34歲~82歲,患者平均年齡為(56.8±3.8)歲,患者病程7年~19年,平均病程為(111.4±2.1)年,A組、B組和C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研究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研究。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對A組患者采用X線診斷檢查,對患者均以GE數字DR機進行拍攝,診斷和檢查雙足正斜位、側位片。對B組患者采用CT診斷檢查,采用GE公司64排全身CT掃描機全面掃描后,觀察患者血管壁鈣化現象,C組患者經MRI 檢查,對患者采用GE1.5T磁共振掃描機檢查,重點檢查患者腰椎、髖關節部位,了解其軟組織及骨折解剖情況,對比三組患者采用不同影像的結果[2]。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足部骨關節改變情況、軟組織、骨質解剖情況及有無感染,并做好詳細記錄。
1.4統計學分析研究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用%具體表示,若P<0.05則組間差異顯著,且差異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若P<0.01,則組間差異極顯著,且差異有統計學研究意義。
2結果
對72例糖尿病性足病患者經不同影像檢查后,A組患者檢查出骨質疏松者11例,占有率為(45.8%),關節旁皮質骨缺損者10例,占有率為(41.7%),神經性骨關節病2例,占有率為(8.3%),1例患者經X線平片檢車未發現異常狀況,占有率為(4.2%);B組患者檢查出患者有血管壁鈣化現象明顯優于A組患者。此外MRI檢查能夠發現患者軟組織水腫、骨髓炎、神經性骨關節病變及血管改變情況,且C組患者的影像檢查結果相比A組更清晰,能夠觀察到患者微組織結構。
3討論
臨床醫學研究表明:糖尿病性足病是糖尿病最常見而又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病又稱為肢端壞疽,且以肢端疼痛和潰瘍形成為主要特征[3]。糖尿病性足病是由于患者血管性發生病變和神經系統發生病變,并伴有合并感染?;颊叩陌l病部位主要表現趾間關節邊緣、骨的韌帶附近出現骨質破壞。近年來,隨著糖尿病性足病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因此,對該病的診斷、檢查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為后期臨床治療和預后提供指導和參考[4]。
本研究結果發現:X線作為骨髓炎的主要診斷依據,能夠觀察到患者化膿性骨關節炎,CT比X線更具有優越性的地方表現在,它具有高分辨率,更加清晰的觀察到患者發病關節端骨質破壞程度,且對關節腔內游離體和關節腔積液情況能夠全面了解;MRI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及空間分辨率特征,對于患者骨質的異常變化及軟組織變化具有較高的診斷水平,同時這種影像還可以顯示細微的解剖結構,對糖尿病性足病的病理變化特點具有較高的診斷和檢查依據,以便準確判斷患者是否出現感染[5-7]。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比分析三種不同影像表現,根據各自影像診斷檢查的優勢提醒廣大醫務工作人員,在診斷檢查時可以將三種影像相結合,共同作為判斷糖尿病性足病的診斷依據。此外提醒患者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效降低致殘率的發生,提高其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學川,楊啟明.82例糖尿病足X線及CT的影像表現對比及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3,02(20):204-205.
[2]冉興無,趙紀春.加強多學科協作團隊建設,提高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與足病的診治水平[J].四川大學學報,2013,05(22):325-328.
[3]陳大偉,宋元霞.糖尿病足病患者踝肱指數和下肢動脈造影特點及相關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2012,07(15):202-203.
[4]王煥萍,夏淑媛.探討糖尿病足X線及CT的影像表現對比[J].糖尿病新世界,2014,11(01):324-328.
[5]王永剛.糖尿病性足病11例X線診斷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3,02(10):111-114.
[6]梁麗榮,譚巖,趙維彥,等.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及治療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04(03):102-104.
[7]孟晟,朱硯.2型糖尿病足病臨床放射學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08,05(22):125-128.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