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職院校從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體制等方面進行了課程改革,突出了高職院校職業能力培養的標準。在教學模式方面,摒棄傳統的重理論、紙上談兵的教學模式,追求重實踐、理實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專業性、實踐性強的復合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模式創新思路、教學模式類型,闡述了新形勢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突破。
關鍵詞:高職教育;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設計實踐
傳統的高職藝術設計教學存在與社會脫節、教學模式落后單一、評價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就業和藝術設計專業的良性發展。隨著教育部提出新課程教學改革,加上高校已意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許多高校開始了課程教學方面的改革,摒棄了傳統理論的教學模式,轉而施行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并對教學模式的形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重視學生個性、創新能力的發展。
1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與社會脫節
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的目的是培養一批專業的設計人才,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當前的教育情況并不是十分樂觀,最重要的一點是,藝術設計的教育與社會脫節,這也是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藝術設計專業中,主要表現為學校培養的人才無法直接面向企業,這直接導致了藝術設計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矛盾的增加,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矛盾的增加。一方面,學生的能力不足,加上高職學生在求職中的不利地位(與研究生、本科畢業生相比),就業比較困難;另一方面,專業設計人才的缺乏,市場對設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這些問題的根源是藝術設計教育與社會之間的脫節,學生的實踐能力困乏,在工作中紙上談兵的多,專業操作的少,給企業的正常運營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對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1]
1.2 教學模式落后單一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以三段式教學為主,主要表現為基礎造型、專業基礎和專業設計三部分,讓學生從基礎知識慢慢地向專業知識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培養模式,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從實際的教育成果中可以看出,這種目的并沒有達到,在新形勢下,這種模式已不適應不斷發展的市場需求。學生們學習的基礎知識比較全面,但是多屬于蜻蜓點水似的學習,知識間的聯系割裂,探究深度較淺,并且多側重于理論方面的學習,無法真正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合作意識,所以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多流于形式。另外,課程設計不合理、實訓教學不規范、教師隊伍不健全,也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1.3 教學評價機制缺乏
藝術設計專業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在高職教育中,要重視學生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滿足社會及企業的需求。而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構建良好的環境,不僅要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更要重視學生實踐的結果,對學生的實踐作出正確、多樣的評價,提高學生藝術設計實踐的意識,增強學生實踐的動力和信心。在高職藝術設計的教學中,專業的考核制度以習作式為主,只要學生將作業完成即可。這種單一的考核標準,使很多學生不重視實踐課的學習和考核,從而缺乏自我進步的動力,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還會影響低年級學生,形成惡性循環。
2 創新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
2.1 教學模式創新思路
(1)優化課程設計,注重實踐教學。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職在學生特點、辦學定位和資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高職院校的學生,入學成績相對較低,自覺學習能力較差,這也決定了高職院校培養的目標非學術型而是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實際教育中,要優化課程設計,重視實踐教學。在課程體系設計上,要設置基礎理論的教學,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實踐性課程的設置,保證實踐教學的實施。第一,建立專業教學為主的課程體系,適當壓縮、刪減公共課程、就業指導類課程,增加專業課程;第二,壓縮理論課程的學習,增加實踐性、創新性課程,為學生提供實踐的環境;第三,設置針對性較強的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課外要求。[2]
(2)健全評價機制,提升教學質量。高職教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藝術設計本身就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踐、創新環境,不僅有操作靈活、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形式,還要有健全的教學過程監督與質量體系。當前,高校的教育評價體系還不健全,考核制度相對比較單一,主要以習作式為主,學生們完成平時的作業即可,大多數學生渾水摸魚、敷衍了事。評價體系的缺乏,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新形勢下,應注重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模式,學校管理部門、基層教學部門、專業課教師、學生共同關注實踐教學中的評價活動,提升教學質量。
2.2 創新教學模式類型
(1)“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內涵與特點。模式主要是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相互溝通與交流,共同培養具有專業設計能力的人才。對于學校來說,培養目標更加明確,培養方法更加科學合理;對于企業來說,高職畢業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崗,更具針對性、專業性和實踐性,減少了企業二次培養的成本投入,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是一種雙贏的教學模式。可以形成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于一體的多樣化教學模式,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性改革。[3]
校企合作主要體現在辦學模式層面之上,學校與高科技企業合作,攜手共建,創新辦學體制。因此,校企合作的特點主要體現為兩點:第一點,聯系紐帶的建立,通過校企間的合作,學校和企業雙方緊密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點,校企資源的共享,企業為學校的課程教育提供指導和建議,幫助學校開展員工職業培訓,同時,學校在教學中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促進企業的發展。二者在合作過程中,實現資源的共享。
(2)“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改革與實踐。高職藝術設計改革的核心是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因此,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重視學生設計、實踐、信息收集、市場開發等能力的形成,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的藝術設計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兩部分:第一,改革單一的學科課程。高職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技能型”技術工匠式的培養模式,學科課程主要圍繞專業進行,學習的側重點也是本專業的課程,比較單一,重點明確。而新時期,新的教學模式之下,主要以培養“創新型”的復合型的人才為主,需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將設計作品轉化為市場需要,成為高素質、高技能、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第二,改革單一的知識結構。藝術設計專業,涉及的學科方向比較廣泛,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技法教學,這是藝術設計專業傳統教學的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臨摹,重視藝術設計美感的訓練。而新時期,新的教學模式重視設計中的“創意”呈現,關注設計作品深層的內涵,包括生存環境、特色發展、生活理念等的表現,追求生活應用中的“創新”。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環節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部分。校內實踐主要表現為課程實踐,包括課程實踐活動、課程項目比賽等;而校外實踐主要體現為企業實踐,包括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等。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專業設計實踐相結合,了解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型”的復合型設計人才。
(3)“工作室+導師制”模式。“工作室+導師制”模式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一種。該模式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工作室的主導,課程教學注重學生的參與,重點在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意識。該模式的教學理念為:第一,生產和教學的結合;第二,產業和教學的結合;第三,企業和教學的結合。教學模式類型為:第一,作坊工作室;第二,項目工作室;第三,導師實驗工作室;第四,設計、創業工作室。[4]
“工作室+導師制”模式具體實施方法為導師工作室制度:第一,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實施,導師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設計實踐進行總結,安排專業教師負責其他課程知識和技能的教授;第二,二年級開始實施雙選工作室,也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導師根據自己設計和項目實踐的需求,雙方進行雙向的選擇,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專業化發展;第三,三年級開始成立、實施項目工作室,設計實踐的活動更加具體、專業,以實際的項目為專業課程,主要強化學生的實訓,讓學生靠近市場,逐步了解社會企業需求;第四,四年級成立設計、創業工作室,為學生的就業、創業打下基礎。在課程教學中,實現與社會、企業的對接,經過前三年的積累,學生在設計、創業工作室中更加得心應手,以便直接參與負責實施的項目。另外,在學校資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成立不同的工作室,讓學生享受到本校工作室、產業基地在資金、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3 結語
隨著藝術設計市場的發展變化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職院校相繼開展了教學模式的改革。作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其教學模式改革的側重點是實踐教學的改革。當前,最具影響力的教學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工作室+導師制”兩種教學模式,均以培養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主,實現學校與企業、教學與實踐的結合,為社會培養創新性、實踐性、實用性的復合型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昆喬.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再思考[J].大眾文藝,2010(10):197+21.
[2] 黃志剛,閆英,黃志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改革思路[J].教育與職業,2012(05):128-129.
[3] 張立芳.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大眾文藝,2013(17):213-214.
[4] 劉錦玉.工作室制教學: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時尚演繹——論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的形式與管理[J].藝術教育,2010(05):20-22.
作者簡介:文靜子(1983—),女,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