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琪
摘 要:縱觀整個電影藝術發展史,從最先的照相洗印技術,到后來聲音技術的介入,再到電影色彩造型的發明,以及現當代的數字虛擬技術的絢爛登場,一切與電影相關的技術都如影隨行,為電影藝術的生命歷程增添了無限光彩。尤其是現代的虛擬數字技術,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電影藝術的跨越式發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虛擬現實技術也不斷在發展和創新,一些先進的、前沿的且極具革新意義的新興影像技術應運而生,如影像摳像技術、動作捕捉、數字虛擬合成技術、藍綠幕布技術、虛擬模型制作技術等,使電影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聲光影等現實物質性的電影影像,而是獲得了一種超越現實界限的虛擬電影影像,這些虛擬的、如夢似幻的電影影像為電影藝術增添了無限可能性和超越現實的神奇魔幻力量。
關鍵詞:數字藝術;電影影像;審美
一、刺激電影創作者的想象力
電影藝術的出現,使人類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也正是由于電影創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夠呈現給觀眾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
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同時在藝術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認為,想象力對于人類來說甚至比知識更為重要,正是人類無限的想象力才能夠對世間的一切進行概括,并成為人類社會進化的重要原動力。這一論斷顯然也適用于電影創作領域,由于數字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電影本身在經歷虛擬與現實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也不斷刺激和豐富著電影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促使他們不斷挖掘想象力的潛能,從而進一步豐富著電影題材與內容,并改變電影的表現樣式。虛擬現實主義電影就是在數字藝術的推動下,電影藝術家思維日漸活躍、想象力日趨豐富的背景下產生的電影藝術形式。特別是虛擬現實主義電影中展示的往往是現實中不存在的物質空間,創作者對其中的景象幾乎沒有任何現實經驗可供借鑒,因此,要將此類景象具象化為具有視覺真實特征的影像,沒有豐富的想象力顯然是不可能的。
傳統電影藝術由于受技術的限制,創作者腦海里未知的事物的想象,并不都能“成像”為現實的電影畫面,這也成為制約虛擬現實主義電影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數字技術特別是計算機虛擬圖像生成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上述想象力的具象化成為現實,并給虛擬現實主義電影創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工具,進一步豐富了電影的視覺語言形式。
二、敘事結構的拓展
在傳統電影領域,由于技術限制了創作者想象力的充分發揮,傳統電影的時間敘事較為簡單,體現出單一線性變化特征。
在數字藝術的作用下,虛擬現實主義電影的整體敘事由單一時空序逐步向多元化敘事轉化,一部電影對一個事件的不同結果可能會做出多種不同的敘述,影片《羅拉快跑》中關于拯救男朋友這一事件產生了三個不同的敘事維度,就是典型的例證,因此,無論是數字藝術催生的網狀敘事還是分叉敘事,都體現出影片敘事發展的多向性和多維度。雖然多種結局設計下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標準,但是從深層上看,電影創作者更需要進行事前的預判,根據觀眾認可和喜愛的劇情來進行敘事選擇。
數字藝術的超前性發展導致了敘事視角的迅速演化,當前優秀的影片已經突破了傳統電影的固定化視角,并體現出以下兩方面的特征。首先,敘事視角進一步發散,體現出多維度敘事空間。特別是3D技術的廣泛采用,可以實現寬銀幕以上的旋轉視角,這種發散視野中的人物不僅極具立體感,同時也便于觀眾多角度觀察。其次,敘事視角更具現場感。由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全面應用,可以使虛擬影像具有更多的逼真性,從而極大提升觀眾對角色敘事的參與,并隨著電影人物命運的變化進行選擇,從而完成故事。
三、對傳統電影理論的消解與影響
在數字藝術的支持下,當代電影的影像創作已經不再需要鏡頭前的客觀實體,甚至攝影機也不再是必須的。現代的電影正在向一種復雜的計算程序演化,將來只需要精準的數據以及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影像。或許在數字藝術的視角下,影像的概念需要些許修正:影像只是客觀實際的一個版本,但并不是其本身,其本質是通向真實世界的一扇窗戶。演員是傳統電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切成功的電影和影像塑造都離不開人的表演活動。
數字藝術的不斷發展,也使這一基本的電影觀念受到了“侵犯”。拋開近幾年的高技術虛擬現實主義電影暫且不論,就是傳統形式上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也可以隨處找到漫步的乘客、高處墜落的人群等虛擬數字人的身影。雖然人類最熟悉的影像莫過于自身,但對這些龐大數量的數字人,仍然是真假難辨。無論是真人的仿真模擬還是虛擬數字人,其不僅代表著電影創作領域的技術突破,從人與技術的關系來看,也使演員的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高楠. 數字藝術對當代虛擬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影響[J]. 電影評介,2015,16:67-69.
[2]丁蕾. 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D].南京藝術學院,2013.
[3]張曉慧. 論中國當代電影的“奇觀化”轉向[D].山東大學,2007.
[4]曾志剛. 虛擬現實技術在現當代電影中的應用及其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15.
[5]曹智. 我國數字化電影的美學審視[D].中南大學,2010.
[6]夏進軍. 數字化設計藝術審美探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6.
[7]倪萬. 數字化藝術傳播形態研究[D].山東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