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曄 何東林


摘要:《設計初步》作為建筑學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專業啟蒙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有限的課時內其涵蓋的內容繁雜而龐大,學生往往顧此失彼,難以完成與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的順利銜接。將《設計初步》的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單元模塊,研究模塊與模塊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組合方式,設計了“互換式”、“合作式”、“研討式”、“觀展式”、“情境式”等新的教學法,以適應各個單元模塊的教學要求,并通過教學實踐的檢驗,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教學效果。
Abstract: "Preliminary Design" is an enlightenment course for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whose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In limited time, the course content is multifarious and huge, students tend to care for this and lose that, difficult to complete articulation with "Preliminary Design" in second grade smoothly. We divid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Design Preliminary into several modules, research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combination mode between modules, and design some new teaching method such as "interchange type", "cooperation type", "research type", "exhibition type" and "situational type " to meet with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each unit module.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we have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關鍵詞:設計初步;單元模塊;教學法;教學實踐
Key words: Preliminary Design;unit module;teaching method;teaching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6-0200-03
0 引言
《設計初步》是建筑學專業最基礎的理論課程,是引導建筑設計學子專業入門的學科,大一的專業啟蒙對于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意義深遠。《設計初步》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授課、思考和作業練習引導學生學會體察建筑、解讀建筑、認知建筑,并逐步走向設計建筑和表達建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建筑圖示語言的魅力,培養對建筑形體概括抽象的能力,建構環境與空間的思維模式,掌握建筑設計表達的技能,激發學習熱情,為今后的學習及建筑設計工作鋪墊堅實的基礎。基于《設計初步》課程教學內容的龐雜,我們不妨引入“單元模塊”的教學思想,把整本書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劃分成若干個小模塊,深入剖析各個模塊承載的功能,研究模塊之間的組合方式和組合效果,探討各個模塊所適應的教學法,并應用于教學實踐檢驗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1 《設計初步》教學內容的“單元模塊”設計
建筑學專業一年級《設計初步》課程的學習并不輕松,它涵蓋了建筑學與建筑設計的方方面面。包括對建筑及其范疇的認識、對建筑空間極其環境的理解、對建筑設計表達技法的訓練、對建筑形態構成的認知,以及建筑方案設計入門方法的學習等等。
長期以來,《設計初步》的課程學習按照先理論灌輸后動手訓練的順次進行,其優點是課程內容先易后難,結構體系嚴謹,“一條線”的教學模式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其缺點在于無論是理論講授環節或者是動手訓練環節,時間冗長而形式雷同的學習方式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課程內容設置環環相扣,動一處而牽扯全盤,靈活度差,難以調整。
“單元模塊”的教學設計在于把《設計初步》繁雜的知識內容分解為若干個大模塊,每個大模塊又細分為多個小模塊,各個小模塊以并列的形式存在,在教學中按需所取,組織形式靈活,組織方式多樣,而各個小模塊內部仍采取由淺入深的教學順序,“單元模塊”教學設計有利于增加授課的靈活度和趣味性,打破單調感,激發創造力。《設計初步》教學內容的“單元模塊”設計如表1所示。
2 《設計初步》教學中“單元模塊”的組合設計
為了愉快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設計初步”各個大模塊中的小模塊可以根據需要跳躍式自由組合,例如:模塊Ⅱ中的小模塊Ⅱd(徒手鋼筆畫和仿宋字體練習)在建筑設計構思與表達中處于重要地位,僅靠課堂時間又難以速成,所以建議將模塊Ⅱd作為訓練主線貫穿“設計初步”教學的始終,采用課下練習課上講評的方式進行。模塊和模塊之間的組合以相輔相成、互助互補為原則,避免內容的重復和大跨度拼接,以期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單元模塊”的教學組合方式和教學效果評價如表2所示。
3 《設計初步》教學中適應“單元模塊”的教學法設計
長期以來,建筑學專業課的學習除了教師“集中式”講授之外,較多的采取“一對一輔導”的形式,鑒于“設計初步”內容的龐雜,大一新生對專業思維模式的適應力較差,更多的參與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促使他們較早地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針對不同的單元模塊內容,我們設計并嘗試了“互換式”、“合作式”、“研討式”、“觀展式”和“情境式”等新的教學法,現剖析如下:
“互換式”教學法是指學生與教師角色互換,教師指導學生充分備課并制作多媒體課件,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20分鐘,課后老師把改進意見及時反饋給學生,并交流探討教學心得。“模塊Ⅰa——建筑知識”中的“地域建筑”章節是學生較為熟悉的內容,“互換式”教學法的嘗試喚起了學生們對鄉土建筑的感情,“互換式”教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培養綜合素質,塑造復合型人才。[1]
“合作式”教學法是指某一“單元模塊”的教學任務以小組為單位,組長負責制,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例如:“模塊Ⅲc——立體構成”章節涉及到對空間意向的思考、材料性能的分析、光與影的藝術揣摩以及制作工藝的推敲,“合作式”教學法能有效發揮小組成員的個體特長,通過集體智慧的整合,在優勢互補中塑造精品并共同進步。
“研討式”教學法是指針對某一課題或學習成果進行集中討論評議,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2]在“單元模塊Ⅳ——大師作品解讀”章節的學習中同學們對中外建筑大師的成長經歷、設計思想、建筑風格以及建筑作品進行了熱烈而生動的討論,在質疑與認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對建筑環境、空間、功能、流線、造型等設計要素有了較為深刻的感悟。
“觀展式”教學法是指組織學生對優秀作業、作品進行展覽參觀,為學生提供直觀的交流借鑒與學習的機會。比如:“單元模塊Ⅱ——表現技法”、“單元模塊Ⅲ——形態構成”與“單元模塊Ⅴ——建筑設計入門”等章節的學習均適宜采用“觀展式”教學法,觀展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認識差距,鞭策自我,同時更能激發設計靈感,潛移默化中提升對建筑藝術美的品鑒能力。
“情境式”教學法是指在設計構思過程中帶領學生親臨某一場景觀察體會人、建筑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感受使用者的活動軌跡和生理心理需求,考察地域文化特征與傳統建筑材料,觀察場地景觀要素與建筑空間尺度。在現場體驗中尋找設計靈感。[3]例如:在“單元模塊Ⅴc——小建筑設計”的學習中,“情境式”調研是建筑設計的重要方法,搜集充足的第一手資料是設計工作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
4 “設計初步”課程教學實踐
按照教學大綱,“設計初步”的教學分為上下兩個學期,各96學時,上學期以專業基礎技能訓練為主,期望學生在建筑認知的基礎上訓練對建筑設計的表達能力;下學期直接輸入設計元素,意圖幫助學生建構空間思維模式,樹立人居環境觀念,掌握建筑設計的正確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依據教學模塊的特性采用與之相適宜的教學法,并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狀況進行模塊之間的相互組合,作業的設計與安排力求好的教學效果,具體見表3。
比如:在第二學期“立體構成”的學習中,“Ⅰb+Ⅲc”模塊組合與多種教學法的運用發揮了好的教學作用:第一階段教師集中進行理論講授;第二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合作完成空間模型;第三階段通過作品的觀展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第四階段學生與教師角色互換,通過學生自己講設計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得到了激發,互幫互學的精神得到了提升,口頭表述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平均成績達到80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立體構成”部分作業成果見圖1。
5 結語
“設計初步”的教學應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革創新,并通過實踐的檢驗不斷完善。[4]經過數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在“設計初步”的教學中導入“單元模塊”的教學機制,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功能模塊進行靈活配置,能有效地優化教學效果。新型教學法的綜合運用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激情和活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提高,綜合素質得到了加強,能較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與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文萍.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02).
[2]李靜,張茹.跨世紀建筑學專業教育改革的探討[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2).
[3]W.Y.Gong: Research On Teaching Operation Modes Of Design Courses I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 450-451(2012), Part2.
[4]龔文曄,盧玫珺.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