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
摘要:高中化學的學習中,經常出現因為學生沒能正確掌握化學的學習方法,導致知識記憶困難,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作者通過采用具體教學方法對硅這節課的實踐,向學生展示了正確學習方法使用對學習化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類比法;實踐;思考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6-0036-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11
類比是指根據不同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推理出它們在另一些特性上也可能相似的思維形式。應用到化學教學上,我們有時為了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難度,利用學生熟悉的化學知識與新知識的共性,完成從已有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如何運用類比法?筆者在一節校際公開課中首先帶學生明晰酸性氧化物的相關概念,接著回顧初中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化學實驗現象,最后通過CO2與SiO2的類比,讓學生輕松掌握了SiO2的性質。教學中圍繞酸性氧化物這一共性,完成了從CO2知識向SiO2知識的過渡,甚至拓展到了后面章節SO2的知識,彰顯了類比法在某些化學知識學習上的巨大作用。
一、實踐中的具體做法
為了保證類比法在這節課中的順利實施,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明晰相關概念
概念是我們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它能夠體現所學知識的本質,對概念理解的深刻與否,往往決定了類比法使用的對錯,所以我們在學習概念時,必須仔細揣摩其中的意思,從中找出關鍵性字、詞,分毫不差地理解概念。在講授SiO2的化學性質時,我先帶著學生回顧了在第二章“物質的分類”中給出的酸性氧化物的概念,概念為“能夠與堿反應僅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但有些學生記成了“能夠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一字之差,學生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那么,事實上是這樣的嗎?我們知道CO2是酸性氧化物,因為有CO2 + Ca(OH)2 CaCO3↓+ H2O,這個反應僅生成了鹽和水,符合酸性氧化物的概念。但如果換成NO2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常見的錯誤是學生將NO2當成了酸性氧化物,從反應3NO2 + Ca(OH)2 Ca(NO3)2 + H2O +NO中我們看到,該反應不但有鹽和水生成,還生成了NO,不符合產物僅為兩種的正確概念,既然NO2不是酸性氧化物,也就不能與CO2放在一起類比了。由此可見,明晰概念對類比法的應用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 找準知識落點
通過私下交流,不少學生反映化學難學,究其原因是覺得化學知識特別多,很零散,不好記憶,往往是今天記明天忘。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學生學習抓不住重點,什么都去記,結果是什么也記不住。化學知識零散不假,但也有規律。不能學起來就胡子眉毛一把抓,需要通過規律,找準知識的落點,牽出所學知識的“牛鼻子”,這樣記憶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在硅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選擇了學生熟悉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實驗現象作為落點,之所以選擇這個實驗,是因為這是初中的一個常規實驗,實驗現象非常明顯,學生印象也很深。利用澄清溶液變渾濁的現象提問生成了何種物質,絕大多數學生都知道是CaCO3沉淀,再依據酸性氧化物的概念,知道還有水生成。在這基礎上學生很快就寫出了CO2 + Ca(OH)2 CaCO3↓+ H2O,這個方程式的得出本身就是一種方法性記憶。以這樣一個穩定記憶的知識作為“牛鼻子”,為下一步SiO2的類比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利用共性類比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知道了SiO2和CO2一樣,也是酸性氧化物。依據酸性氧化物概念,學生馬上意識到SiO2與堿反應也會生成鹽和水。CO2與Ca(OH)2反應生成CaCO3↓和H2O,SiO2與Ca(OH)2反應生成什么樣的鹽和H2O呢?從認知角度來看,利用酸性氧化物概念,學生對SiO2與Ca(OH)2反應生成鹽和H2O毫無異議,但對生成什么樣的鹽還是比較模糊的。這時指導學生閱讀課本74頁第二自然段內容,從中了解到C和Si最外電子層均有4個電子,在CO2和SiO2中的元素化合價均為+4,有一定的相似性。再結合酸性氧化物與堿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整個反應過程無電子得失,C和Si的化合價都始終保持+4。這時引導學生看清問題的本質,書寫SiO2與Ca(OH)2反應的方程式,其實就是在CO2與Ca(OH)2反應方程式的基礎上,將CO2、CaCO3中的C換成了Si。當然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利用這一特點,把這類反應方程式拓展為與KOH、NaOH、Ba(OH)2等強堿反應,方法也基本相同,只要把上述反應方程式Ca(OH)2中的Ca換成K、Na、Ba就可以了。當然,在替換時,還需要注意金屬元素化合價的不同和生成鹽的溶解性。
至此,我們在明晰酸性氧化物概念的基礎上,以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實驗現象作為落點,利用物質的共性,只需要記住CO2與Ca(OH)2反應這一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就可以通過類比法舉一反三,熟練掌握CO2、SiO2與四種強堿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了,學習效率成倍提高,記的也更加牢固。
二、實踐后的一些思考
在這節以硅為題的教學中,我利用類比的方法,較為成功地實施了教學。但隨后也發現了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引出了我對教學的一些思考。
1. 以事實為依據使用類比
類比法在化學的學習中,有效地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學習手段。但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都會有它的使用范圍,我們必須嚴格地遵循客觀事實,不做違背事實的主觀臆斷。
在這節課上完后,我發現了學生亂用類比法的現象。如CO2與H2O反應能生成碳酸,有些同學亂用類比法,認為既然CO2與SiO2同屬酸性氧化物,那么SiO2與H2O反應當然也能生成硅酸。這時我們必須告訴學生,任何方法的使用都要以事實為依據,離開現實的推斷可能會變成謬論。我們可以從SiO2不溶于水的這個事實入手,讓學生明確SiO2是不能與H2O反應的,同時利用這個機會告訴學生,并不是所有的酸性氧化物都能與水反應,得到相應的酸的。通過實際的對比、分析,不但讓學生學會了一種有效學習化學的方法,還讓學生養成了嚴謹的科學態度。
2. 以方法指導為手段提升能力
學校教育是以超越單純的學科學習本身的效果和價值為目的的,注重通過方法指導,培養學生化學學習能力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目標。縱觀高中化學教學的現狀,往往是只重視知識的傳授,不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只重視考試的分數,不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少學生學習化學沒有有效方法,只能死記硬背。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因此,針對這些認知還處于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的引導和方法的指導顯得格外重要。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類比法等常用學習方法和技巧,優化自己的學習方式,提升自己的學習技能。
本節公開課,我以指導學生運用類比法學習SiO2性質為手段,圍繞酸性氧化物概念組織教學內容,關注物質間的共性和不同,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行未知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最終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知識結構以及學習化學的思維方式。基于這一想法和目標,我在課堂總結時提出了 “以后我們還要學習SO2的性質,SO2也是酸性氧化物,其中S的化合價也為+4,它與Ca(OH)2反應的方程式同學們能試著寫嗎?”這個問題,結果學生利用類比法迅速地寫出了SO2 + Ca(OH)2 CaSO3↓+ H2O。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這些目標,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中,得到了初步的達成。
當然,類比法也不是一把萬能鑰匙,不可能對所有的化學知識學習都適用,我們一定要視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采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一切都要從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出發,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史玉春,劉成坤.青年教師備課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7):59
[2] 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4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34d008a0102wg2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