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永
【摘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所呈現的六大特點,其中一條就是五個對接。這五個對接是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高度概況,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里程碑,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行動指南。文章解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五個對接旨在加深業內人士對我國高職教育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加快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縱深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 五個對接 解讀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到今天,基本實現了職業教育的兩大功能:一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二是為國家進行技術技能積累。縱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從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呈現出六大特點:堅持五個對接;深化產教融合;聚焦內涵建設,不斷提高辦學質量;擴大優質資源;推進綜合改革。其中五個對接是:職業教育專業和產業企業崗位對接;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和職業教育證書對接;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對接。
一、職業教育專業和產業企業崗位對接
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和南寧經濟開發區相繼建成后,各區域間的經濟合作不斷加強,各行各業人才需求急劇上升,從而不斷刺激和帶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也會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正在不斷地調整以適合產業企業的崗位需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修訂專業目錄進行政策上的引導;二是學校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設置。有數據顯示,到2013年高等職業教育實現訂單式培養學生的比例就達到了29.54%,高職學生的總體就業率和對口就業率持續攀升。
二、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對接
高等職業教育的宗旨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既是學生個人職業發展需求也是社會發展需求。高等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這就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科定位和辦學理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靈魂,專業教學目標是方向,專業教學內容是精髓,專業教學過程是手段;通過將專業教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各行業企業職業標準的無縫對接,使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實現教育與就業的高度融合,以此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
三、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對接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幾十年的風雨歷程中,通過借鑒國外的辦學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理論體系、模式體系和方法體系。其中,“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產教融合”是最具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模式體系的高度概括。早在1903年,英國高等職業教育就開始實施“三明治”教育模式,即“在校學習——工廠工作——再回學校學習”的教育模式;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德國就開始實施了和著名企業對接的“雙元制”高職教育模式,即高職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要在學校當學生又要到企業當學徒。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對接就是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產教融合的具體體現。只有將這兩者充分地糅合在一起,才能體現高職教育的“學中做,做中學”,才能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操能力,實現教育與就業的無縫對接。
四、畢業證書和職業教育證書對接
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以及有關職業教育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上至中共中央國務院下至各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高等職業教育的文件,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導、行業指導、校企合作”辦學的新格局;逐步實現了數量與質量的協調統一、辦學規模與行業需求的協調統一、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協調統一。一方面,各地方政府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每年都進行多次的各種職業資格考試,對那些接受了職業教育并具備從事某種職業能力的人員頒發合格證書;另一方面,各行業企業協會和高職院校聯合起來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學校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從而使學生在畢業前既拿到相應專業的畢業證書又拿到相應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實現了畢業證書和職業教育證書的對接。
五、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對接
對于學生個體而言,接受職業教育是人生進行能量儲蓄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對于學校教育而言,職業教育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高職院校的使命不僅培養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的各種能力(包括從業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和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積極向上的人格、終身學習的理念等等。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對接體現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精髓,體現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神圣使命。
總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呈現六大特點的五個對接是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高度概括,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神圣使命的精彩闡述,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的行動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