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摘 要:以《刻錄·成長》書籍設計為實際操作對象,找尋概念書的設計入手點、設計思路及整體把握設計形式。探索作為新形態書籍形式的概念書更為趣味及新穎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概念書;設計理念;成長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049-01
概念書,顧名思義它是不同于傳統書籍的一種新形態的書籍形式。強調“概念”二字,在傳統的書籍設計基礎上尋求新的設計語言,在對文字、圖片、色彩、材料的表現上另辟蹊徑。既然概念書是一種概念化、意識形態化的書籍,那么它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就不必有所束縛。任何主題都可以成為一本書,或完成一個懷念。為了在機械化的生活中尋找過去成長的美好與趣味,便為記錄自己的成長,設計一本概念書——《刻錄·成長》,來回味成長。
一、設計構思過程
面對繁雜無章的照片和文字資料,找出清晰的脈絡,理出頭緒十分重要。首要把握這些照片之間的關系,及其背后的意義,并得出體現形式,而不是單純的將照片、文字置于書頁中,那樣便與相冊無異。至于如何理清脈絡,關鍵是抓住最具代表性的特點,組織新的秩序,導出新的理念,以最簡潔、貼切的方式呈現。
二、整體理念提煉
整體理念提煉與書籍的結構相輔相成。結構作為輔助工具將理念貫穿其中,理念又支撐著書籍結構。概念書一定要有一條主脈絡牽引整書,否則書便是松散的。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后將“刻錄”與“成長”提煉為整本書的主干,也用其來命名本書。“刻錄”的不是日常的每一天,而是記錄最具代表性的時刻。“成長”則以“長”為主,主要體現為兩點:(1)將成長的動態貫穿于平面的書中。“長”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設計是將抽象和情感轉化為具象的形態,使之視覺化;(2)懷舊與趣味。概念書主要是將整本書的內容更具情感的表現出來,將成長的懷舊與趣味傳達給讀者。
三、整體設計思路
采用以圖為主,少量文字輔助的設計思路。主要以圖形語言,更直觀、更單純的體現成長中的“長”。總結為以下三點:(1)信息單純。概念書主要就是在所營造的視覺和感覺的氣氛中,促成趣味閱讀。越是復雜的信息,設計越需要把握住單純性;(2)圖形為主。圖形是介于圖片和文字之間的一種語言,比圖片抽象卻比文字具象。圖形語言的超濃縮和直觀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感;(3)活潑的暖色調。暖色給人一種親切、美好、安逸的感覺。
四、設計特點
1.開本與裝訂。開本的選擇以小巧、貼心為目的,從一頁頁翻閱,像時間的推移,隨頁數的增加品讀成長。采用鎖線裸背的裝訂方式,使書的外部結構有層次感。紙頁層層羅列,每一層都是一個故事。這也更好的將成長的理念貫穿于每一個細節。
2.封面及封面字體設計。封面則追求簡單明了。純白色凹凸紋理的手柔紙,既表達成長的純凈,也由凹凸的質感體現刻錄。封面采用左右不對稱的對向開啟,就如開啟時間的大門,翻開便是成長的點滴。
封面的文字設計也緊緊圍繞“成長”。以生長的枝芽與文字字形結合,有生根發芽成長的寓意。每生發一枝新芽都記錄一份成長,同時體現了成長和刻錄。
3.目錄及內頁設計。目錄在概念書中并非一定要有,但本書的目錄是為中心理念服務,體現了書籍結構與成長理念的結合。目錄有兩條結構線,一條是時間線,一條是事件線。目錄中出現了由出生到成年的人物動態簡影圖形,按年齡逐一排列,呈階梯狀。在內頁的設計中,延續了封面字體的枝芽元素,并繪制出從幼芽到小苗再到生枝最后成樹的圖形,貫穿于書中。以枝芽的成長來表現人的成長,使抽象的成長轉為具象圖形。
內頁版心的左側以體現成長為主,全部為人形動態簡圖。右側則以敘事為主,以照片配以自由排版文字。這也與目錄的結構相呼應,緊扣刻錄與成長的主線。
4.硫酸紙的應用。材料的應用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并不一味追求夸張、新奇,而讓材料符合主題需要,盡可能發揮它烘托主題的作用。如利用硫酸紙半透明的特性,印上人物爬行動態簡圖,層層疊加透出下一頁圖形,使之動態化、形象化。
五、結語
“自問:書籍設計師應該做些什么?做一個漂亮的書殼,還是促成有趣的閱讀?” ① 自然是“促成有趣的閱讀”。概念書便是以促成有趣的閱讀為目的,在設計思路上一定要找到中心理念,就如“刻錄”和“成長”作為此書的中心理念一樣,始終圍繞中心詮釋細節設計。這樣的書帶來的是感染力,感染讀者的情緒,使之回味無窮。
注:
①呂敬人.書藝問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毛德寶,王玨.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呂敬人.書藝問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3]米德爾頓(英),赫里奧特(英),王樹良,張玉花(譯).即時圖形設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