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楊
摘 要:在舞臺表演中舞臺燈光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舞臺燈光的色彩的恰當運用能夠使得舞臺的氣氛、基調與表演者的情感表達相呼應,在舞臺燈光設計中光色的交錯與融合,能吸引觀眾視線,讓觀眾也能在觀賞中體驗到舞臺表演的魅力。本文首先簡單概述的是舞燈光設計中光色的情感特征,其次分析了舞臺燈光設計中光色的應用要點,最后分析了舞臺燈光設計中的光色應用的藝術功能。
關鍵詞:舞臺燈光設計;光色;運用
中圖分類號:J7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064-01
光色是舞臺演出中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光色的運用對烘托人物、渲染氣氛,表現時間和空間,控制演出節奏,提升舞臺的藝術效果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舞臺燈光設計中的光色運用進行分析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光色的情感特征
光色就是指光源的顏色,是舞臺燈光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舞臺燈光的光色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而且能夠給人一種觸發,引起相應的聯想,從而達到情感的互通和交流。例如:紅色一種舞臺較為常用的光色,紅色能夠讓人們想到血或者火,進而聯想到一些婚姻、太陽或者流血、戰爭等。光色能夠表現烘托劇情和渲染氣氛,詮釋人物內心情緒的變化。舞臺燈光設計中光色的運用應該靈活,通過多種顏色的混合搭配,使舞臺作品得以更好地體現。
二、光線的運用要點
1.一色為主,它色附之。在舞臺燈光設計中光色的運用應該遵循“一色為主,它色附之”的原則①。也就是說,在舞臺設計中,每個場面的燈光氣氛要有明顯的色彩傾向,根據劇情的感情基調,選擇相應的主色彩,并用其他光色作為襯托,做到明確色彩效果主調,從而要簡練鮮明的表現出劇情的主題。
2.合理控制光色的起伏變化。在舞臺燈光設計中,光色的應用應該做到有冷有暖,有明有暗,有簡有繁,通過合理控制光色的起伏變化,來更好的突出舞臺劇的主體和劇情、人物特點等諸多要素。
3.強調色彩對比。色彩對比在舞臺燈光設計中的應用較為常見,利用光色在色相上的區別,來營造出豐富多彩的舞臺氣氛,達到更好的色彩效果。在舞臺燈光設計中常用的色彩對比方法主要有冷暖對比、明暗對比、色調對比等②。
4.掌握光色在總體舞臺畫面色彩的和諧及尺度。燈光設計和應用是為了舞臺劇內容服務的,在舞臺燈光設計中應該掌握好光色在總體舞臺畫面色彩的和諧及尺度③。在燈光設計中光色的運用應該融入劇情所變現的內容當中,不能喧賓奪主,如果光色的變化過多,則會讓人覺得眼花繚亂,不能更好的體現喜劇的內容,這也就是違背了燈光設計的原意。同時,光色的運用應該與舞臺畫面的色彩是和諧的,從而更好地渲染氣氛,增強感染力,讓廣中獲得多視點的色彩效果。
5.光色運用的不同特點及風格。隨著時間的發展,舞臺演出方式呈現出多樣化,人們的審美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光色的設計和運用應該以舞臺的劇情為出發點④,根據劇本的內容、表現形式、風格進行光色的運用,通過光色的運用是舞臺劇具有現代化、多樣化、個性化、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三、舞臺燈光設計中光色藝術功能的體現
1.通過光色的應用能夠構成一個完成的畫面。光色在空間中的自由行使有光色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光色的運用中能夠直接作用于空間中的物體,從多個角度來裝飾和雕刻物體,表現空間,達到各種色色彩之間的相互協調,實現空間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2.激活空間,展現空間層次和時間上的變化。光色的靈活運用,能夠增加舞臺演出的表現力,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沖擊和感受。通過光色的變化,能夠激活空間,不同的光色給人或遠或近、或輕或重的感受。激發光中的想象空間。⑤通過光色的明暗、暖亮等鮮明的對比。能夠豐富舞臺的的層次感和空間感,而且通過光色的變化,讓觀眾感受到時間的變化過程。
3.展示人物的心理,烘托演出氣氛,突出主題。在舞臺演出中,都會對整場、幕次、段落等燈光氣氛有一個整體感覺上的要求,⑥烘托陪襯表演,從而突出主題,使演出更加完美。在舞臺燈光設計中,可以根據導演的相關要求和劇本人物的描述,進行光色的設計和運用,通過光色的亮度變化、光色的對比,光色的改變等,突出人物的形象和人物的心理變化。
四、結語
光色是舞臺演出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舞臺燈設計中光色的運用應該綜合考慮導演要求、戲劇內容、舞臺的整體色彩效果等方面,從而使光色與演員表演、舞臺布景等的共同配合和影響,烘托舞臺氣氛、讓作品更富有表現力和活力。
注釋:
①馬路,鐘馨磊.舞臺燈光設計中的光色運用[J].演藝科技,2012(01):57-59.
②王志.淺析舞臺燈光設計中的光色運用[J].大眾文藝,2014(23):96.
③李梓佳.舞臺燈光設計中的光色運用[J].戲劇之家,2014(01):107-108.
④臧永保.論述舞臺燈光設計中光色的運用思路[J].大眾文藝,2014(07)
:79.
⑤李堂貴.論述舞臺燈光設計中光色的運用[J].青年文學家,2013(19):191-191.
⑥于利.論述舞臺燈光設計中光色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33)
:24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