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鐵成
摘 要:安徽擁有眾多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其關鍵是人才。本文論述了文化產業的特點及要求,闡述了安徽高等職業院校的文化藝術教育現狀以及對人才的培養,為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撐。
關鍵詞:文化產業;藝術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124;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185-01
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涵蓋了文化產業鏈條上所有從業人員的學歷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訓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養。高等職業文化教育處于這個產業鏈的高端,有著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但對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不能從其學科體系中割裂出來,必須在地域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針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及要求,依托大的學科體系展開全面的比較分析。
一、文化產業人才的特點及要求
文化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新興產業,具有高知識性、高附加值、強融合性的特征。文化產業人才可以根據在產業鏈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為文化人才、文化創意活動的組織人才和文化創意成果的經營人才。文化產業人才所從事的這種活動,改變了過去必須要有實體生產才能成為產業與創造價值的觀念,而將抽象的、無形的創意活動當作產業鏈的一環。
(一)文化產業的個性與共性
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個性的自由發揮,而創造性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要考慮共性,產業機制是規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協調。所以這樣一種個性和共性的結合,就是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和創造性產業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和協調問題。
高等職業文化藝術教育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即文化創意增值和個性與共性的矛盾調和。高等職業藝術教育首先是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它的基本培養模式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批量為社會輸送創造性的人才。此時創造性人才的個性表達是基于一個系統科學的創新體系之上的,最終的教育成果表現為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人才儲備。
(二)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形勢
目前國際上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以英國政府定義為基礎的“ 創意型”,主要依托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領域;二是以美國界定為代表的“版權型”,即生產和分銷知識產權的產業;三是中日韓等國的“文化型”,不論哪一種產業形式,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都是以高等藝術教育作為中堅力量。僅以游戲產業為例,在2003年,美國設有游戲專業的大學(學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學設有游戲(開發、設計、管理、運營)專業,韓國有288所大學或學院設有相關專業。
二、安徽省高等職業文化教育的現狀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安徽地域文化是安徽文化產業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號召力、形象識別度和文化內涵的文化資源。但囿于傳統的行業培養方式,諸多行業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另一方面,安徽高等教育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發展迅猛,大量專業因同質性強、數量多導致就業率過低,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門連續多年將文化產業多個專業如表演藝術、藝術設計、攝影、廣播電視新聞學、繪畫等列入“從嚴控制”的“省控專業”。而地域文化相關行業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寥寥無幾,納入高校體系的黃梅戲等高職專業也因為缺乏有效的培養模式而舉步維艱。雖然各級各方在人才培養方面大量投入,但安徽地域文化產業/事業需求和省內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各自為陣,普遍存在結構、數量和質量上的錯位,安徽地域文化產業與高職院校如何實現融合協作,相關藝術人才的培養模式亟需探索。
根據項目組前期調研,近年來,安徽文化產業及其相關專業的藝術職業教育受到了安徽省政府、產業界、教育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出現了眾多實踐成果和研究成果。安徽省各級政府及文化、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高校在整合文化藝術類高等教育資源、保護地方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努力和創新,如創新補貼形式,聯合開展學術論壇與中國國際比賽,推動行業機構與院校聯合培養,成立全國第一家非法人的聯盟性質的非遺職業教育集團等項目。在藝術職業教育方面,藝術專業建設多個項目納入安徽省高教質量工程建設,建設了多個省級特色專業、精品課程、重點研究基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相關的實訓基地、傳習基地,培養多位專業帶頭人,取得了顯著成效。
此外,各咨詢機構為各地文化產業聚集區、地方文化藝術以及教育服務提供了大量的調研、規劃、設想、創意和方案,安徽、廣東、浙江各省地方政府在實踐中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文化、高職教育相互融合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持續努力,高校針對地域文化進行了相應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模式探索,這些為本課題提供了研究的實踐基礎。
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會受到消費者文化層次、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等軟因素的制約,一個具備較高文化藝術素養的受眾市場無疑是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保證。在高等職業藝術教育大框架下,通過高等藝術教育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職業院校的藝術教育在為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積蓄力量,為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