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南程
摘要:數學是具有嚴密邏輯性和高度抽象性、廣泛科學性的學科,然而初中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換的過渡階段,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與學生認識的形象性之間存在著矛盾。因此,增加初中數學課堂情境教學勢在必行,這也成為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重大研究課題。
關鍵詞:情境創設;初中數學;方法略談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做數學學習的主人,面對這一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我們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努力創設恰當的數學教學情境,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動腦筋、下功夫,讓學生熱愛數學、去想象,使他們在濃厚的興趣中認識新知,掌握技巧。
一、以游戲來創設情境
在《整式的加減——合并同類項》的教學中可創設一個“找朋友”的游戲。首先,要在課前準備八張寫有單項式的卡片,這八個單項式是四對同類項單項式,卡片上分別寫著:a,3a,2a2,-3a2,2ab,3ab,2x2y和5yx2。然后,需要挑選八個學生做游戲,把這些卡片一一分給這八個學生,每人一張。之后,把這八個學生分成兩個組,A組是拿到a,3a,2a2和-3a2卡片的同學,B組是拿到2ab,3ab,2x2y和5yx2卡片的學生。游戲的規則是,當老師叫開始的時候,讓這兩個組的學生分別根據自己手中的卡片上的單項式找到與拿著同類的單項式卡片的同學作為自己的朋友,組內成員可以互相幫助,最后看哪個組最先完成游戲,找到屬于自己的朋友。經過這個游戲,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這類游戲式的活動比較感興趣,他們積極參與的意識很強,而且在游戲過程中也充分培養了學生探索發現的意識和互幫互助的精神。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輕易地獲得了同類項的相關知識。“尋找朋友”的過程使學生自己體會同類項的定義,同時也可以歸納出判斷幾個單項式是否是同類項的條件,即所含相同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教師在此基礎上讓剛才成為朋友的學生把他們卡片上的單項式合并起來,從而就引入了合并同類項的概念。
二、設置探究型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以問題的發現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由此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學習熱情開展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克服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進取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什么是探究學習?所謂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問題:某公交公司業務員小林打算對該公司某條公交路線進行一次調查,已知從始發站到終點站,客車要依次停靠10個小站,請問客車從始發站到終點站一路上乘客總共可有多少種不同的乘車路線?
教師: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上述問題一經提出,教室一片嘩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討論起來,教師可趁機點撥:如果我們把行車路線畫成線段,每個車站都看作線段上的點,那么問題的實質是什么呢?由此引出:“線段的條數與規律探究”于是教室里氣氛更加活躍起來,學生們開始畫圖,互相討論,紛紛投入到探究結論之中去了。
三、利用知識的現實背景,創設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情境
用具體事物“創設情境”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要求。教師把“抽象”的理論形象直觀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求得知識。在教學中把概念寓于現實背景,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的聯系,然后用數學的方法組織和建立數學概念,這樣建立起來的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學生如果沒有體驗概念形成的過程,就很難正確全面地理解概念,很容易造成對概念的片面、孤立甚至是錯誤的理解。
中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特別是一些基本概念與現實生活有緊密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概念的現實背景,使學生身處實際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來建構數學概念。例如,圓的概念教學。圓的定義很精煉,但不好理解,教師可以從“車輪是什么形狀的?”這一問題引出,然后提示下列問題:為什么車輪都做成圓形的呢?能不能做成正方形或其他形狀呢?如果做一個最簡單的車輪,要注意哪些問題?教師利用“車輪”“擴正方形”“擴橢圓”等具體表象,讓學生在“滾得動”、“滾得穩”的觀察思考中把注意力集中于圓形邊上各點與中心的距離是否一樣的問題上。再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準備好的定長的細繩,一端固定,繞帶鉛筆頭的另一端旋轉一周,畫出一個圓。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討與操作,學生可以發現圓形成的關鍵(定點、定長)、條件(同一平面內)、方法(旋轉),從而理解圓的概念。又如,正負數概念的教學。教師要提供大量具有相反意義的現實原型:溫度的零上、零下,產量的增加、減少,倉庫貨物的進、出,等等,由此形成正數和負數的感性知識。恰當地聯系現實原型,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接受、感知新概念。
四、創設懸念情境
所謂的懸念情境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打造一個懸念,利用這個懸念來激發學生強烈探究的欲望,進而有效激發同學們的課堂參與熱情.我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就會創設懸念情境,同學們對于這樣的情境創設方式非常感興趣。例如,執教《三視圖》一課的時候,在課堂導入階段,我拿出一個圓錐模型,看到如此漂亮的圓錐模型,同學們非常好奇,均不知道我究竟要做什么.看到此種情況我并沒有直接解答同學們的疑惑,而是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蘇軾有一首詩叫《題西林壁》嗎?”問題提出之后,同學們立刻同聲回答說:“知道.”我接著問:“那么,你們可以背誦給我聽聽嗎?”于是同學背誦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看到同學們如此流利的背出了這首詩,我微笑著說道:“事實上,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與這首詩也有點關系.”此話一出同學們更加疑惑不解了,均搞不清楚究竟這首詩和今天的學習內容有何關系.于是我接著說:“你們看到這個圓錐沒有?從正面看、從上面看、從下面看它的形狀均不相同.所以說,僅僅只從一個角度來觀察物體我們并不能看到它的全貌,我們必須要從多個角度來觀察物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課——三視圖.”說到這里同學們才恍然大悟!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還有很多,諸如創設故事情境、創設角色扮演情境等。至于如何選用則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也需要我們初中數學教師充分動用自身的教學智慧.希望本文的寫作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導更多的初中數學教師參與到該問題的研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