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關鍵詞】 小學生;課外閱讀;方法;條件;激勵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5—0097—01
人才來自知識,而知識的獲得跟大量的閱讀積累是分不開的。對此,教師應及早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潛能得以充分發掘,以淵博的知識去適應和面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下面,筆者就平時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1.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我們學習了《鯨》之類的課文后,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資料,再選擇自己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2.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元程端禮說:“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速讀法。就是對所讀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瀏覽中,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因此教會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采用速讀法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4.摘錄批注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同時,還可以將報刊上好的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總之,讀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將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二、創造條件,促進閱讀
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1.組織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動員學生把自己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級,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余時間隨時借還,十分方便。教師也可采用“流動圖書箱”的辦法,由各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為了介紹圖書,也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資料可包括圖書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
2. 保證閱讀時間。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同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除了要求學生在“早讀”時朗讀所教的課文外,還要引導學生翻閱課外書報,每周劃出一兩節課時,保證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及指導。
3.開展閱讀活動。學校、班級經常開展有關活動,比如,組織朗誦會、圖書節、故事會等,創造條件讓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
4.正確選擇讀物。小學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面對浩瀚的書山文海,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教育需要,認真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讀物。課外讀物的選擇應以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青少年閱讀為標準,堅決杜絕一些非法出版和不健康的書刊在學生中傳閱,造成種種不良影響。
三、激勵先進,堅持閱讀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教師應每學期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及時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另外,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學生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