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巧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積累;資源;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5—0100—01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重在語文教學的結果,最后都體現在讀和寫上;難在教師盡力地講,學生費神地聽,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要想改變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應該激發學生習作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日積月累,解決“源”的問題
1.學生得法于課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學的材料的興趣。”我們平時所學習的課文,全是有經驗的專家、學者和教師,憑自己多年的經驗,經過團體合作深思熟慮的結果,里面凝聚的是他們的心血,展示的是他們的智慧和精華。所以,課本的文章不僅具有思想性,而且很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學生的認真學習,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擴大視野,更重要的是通過精講,可以提高語言表達技巧和能力。
2.學生成長于課外。給學生充沛的時間并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多多涉獵群書,進行泛讀。一是在學校,每周至少安排一節課為閱讀課。上閱讀課時,可以成立閱讀興趣小組,教師進行優劣搭配,并留出時間讓小組成員交流討論,暢談所讀的感受,或把閱讀中認為精彩的片段部分讀給大家聽聽。二是在校外,教師布置閱讀筆記作業。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方式上可以根據學生所在的年齡段及所兼備的能力,布置多樣化的閱讀作業。
二、發掘教學資源,解決“橋”的問題
1.讀寫結合。正如呂淑湘先生所言:“閱讀的本領學會了,自己寫文章也就不難了。”在平時教學中,筆者注重范文的運用,讓學生從中有所借鑒,然后有意識地用于他們的習作中。如,《桂林山水》一課在構段方式上采用了先總述后分述的寫法,學完課文后,筆者趁熱打鐵,及時進行讀寫訓練,要求學生仿照其中一段的寫法,進行一次片段仿寫,并用上比喻、排比等手法。讓學生親歷由“讀進去”到“寫出來”的實踐過程,實現讀中學寫、仿中求“活”的教學思路。
2.活動體驗。如,在精心組織一次拔河比賽后,布置學生寫片段作文,然后來一個“拔河比賽精彩回放”,讓“熱心觀眾”、“啦啦隊”和“主力隊員”從不同角度進行展示,多方位立體地再現拔河賽的動人情景。此時,教師相機點評,進行鼓勵和寫作指導。學生一般都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寫出幾百字的精美作文,寫出自己的獨特人生感悟,寫出童真童趣。
3.課程整合。在挖掘作文題材方面,筆者將語文教學和勞動課進行了整合,精選了勞動教材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利于學生動作操作的有關內容,讓他們自己閱讀,理清步驟,在家長的指導督促下實際操作,再將勞動的過程及體會寫下來。這就是每周一篇的“勞動日記”,等下一周的勞動課開始時,讓學生朗讀自己的“勞動日記”,互相交流、評點。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勞動觀念,又增加了學生的生活體驗,積累了寫作素材,何樂而不為?
4.評價激勵。長期以來,筆者對學生作文進行星級評比,采取自評、小組評和教師評相結合的方式,作文態度和作文水平綜合考慮。以激勵為主,動態評價,有進步可以追加星星。這種民主評價的方法深受學生的歡迎。
三、感受成功體驗,解決“跨越”的問題
兒童文學作家表明:“只有快樂地生活才能健康地成長,孩子的快樂生活包括快樂學習和快樂作文,作文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寫作的快樂源于對作文發生濃厚的興趣,每一次成功的體驗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不愛學習或嚴重厭學的學生,肯定是沒有或者很少體驗過成功的快樂。沒有快樂的體驗,就失去了對學習過程的期待,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盡可能地創造機會和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熱情。對此,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發表作文、參與大賽、溝通交流的機會,給他們提供獲得情感體驗的機會,使他們參與活動,感受成功,享受與人交流和合作的樂趣,體會到作文是人生存發展的一種需要,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一種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觀念上的根本轉變。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