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琦 趙升
摘 要:懸吊訓練法(S-E-T)是一種新型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現已被醫學康復及體育領域所廣泛使用,文章在查閱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的基礎對其進行梳理,主要對懸吊訓練的概念、發展歷史、作用機理、發展及應用現狀進行綜述,以期對今后的訓練及研究提供文獻支持。
關鍵詞:懸吊訓練 作用機理 核心力量 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5—0139—02
1 前言
當前,懸吊訓練儀器不僅出現在各類高等體育院校作為運動訓練及體育科研的手段,此類裝置也大量出現在健身俱樂部中用作普通運動者的健身手段,如國外健身機構利用全身抗阻懸掛式系統(TRX,Total Resistance Exercise),幫助訓練者完成局部或是全身的肌肉訓練,加強健身者肌肉力量、核心穩定、柔韌性。從醫學康復到競技體育再到大眾健身,懸吊訓練已然成為時代的寵兒,但懸吊訓練當前的發展狀況不甚明了,文章將進行綜合介紹。
2 懸吊訓練的概況
懸吊訓練最初只出現在醫學領域,被人們稱作懸吊運動療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二戰期間其簡易懸吊裝置被用來防止戰士肌肉萎縮和褥瘡,二戰后挪威醫學家利用懸吊進行肩關節以及髖關節等方面的治療,此后懸吊訓練被醫學領域廣泛應用,主要用于醫學病理診斷和康復治療兩大方面。體育工作者借鑒其原理用于體育訓練,被稱作懸吊訓練法(sling exercise training ,S-E-T),是利用懸吊裝置把人體一定部分懸掛起來,或利用瑞士球、平衡墊,使訓練者處于不穩定狀態進行訓練的方法。歐美或是亞洲等國的優秀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增加懸吊訓練,在不穩定狀態下進行訓練能夠加強中央軀干、髖部和骨盆深部穩定肌的力量,同時可加強軀干肌肉和身體其它非主導側大肌群之間的協調、控制能力,激發運動員的深層潛能。
懸吊訓練法包括開鏈運動與閉鏈運動兩種方式。開鏈運動即近端固定,遠端游離,主要是以單關節的運動為主。閉鏈運動即遠端閉合,近端(軀干)運動,主要是多關節的協調運動,例如俯臥撐是腕部、肘部、肩部的協調運動。懸吊訓練前首先檢測訓練者身體鏈條中的“弱鏈”部分,而后以進階式懸吊訓練的方式,逐步增強其身體功能。目前,懸吊訓練可分4個等級,訓練難度逐級增加,各級間可改變訓練負荷的條件包括:懸吊持續時間、頻率、懸吊平面、懸吊的范圍、身體姿勢、動作速度等。
3 懸吊訓練的作用機理
研究中通常將人體一側上、下肢視作一條長鏈,在這些鏈條中有許多薄弱的環節—“弱鏈”,弱鏈部分的存在不僅會影響運動水平的發揮,還容易造成運動損傷。懸吊訓練作為新型的核心訓練方法在解決弱鏈方面作用明顯[1],被引進了醫療康復與體育訓練中,其作用機理如下:
強調閉鏈運動對人體核心肌群的訓練。懸吊訓練法以閉鏈運動為主,并以多關節運動的形式訓練人體軀體表層及深層的肌肉,與開鏈運動相比,其不僅可以訓練許多常規大肌群力量,同時也可以訓練人體深層的小肌群即穩定肌,增加深層次小肌肉的固定作用,以加強軀干和髖部整體肌肉的力量[2],改善弱鏈問題,使身體更加穩定。
強調不穩定環境下對人體神經肌肉系統的訓練。人體維持姿勢的穩定依靠穩定的平衡覺器官,正常的信息傳入與輸出通路,以及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等。懸吊訓練中許多動作都是在不穩定的條件下進行,肌肉在不停的收縮與放松以適應環境變化,機體在穩定與不穩定之間快速轉化以維持機體平衡。此時,機體皮膚、肌肉、骨關節中的感受器不斷接受運動速度、肌肉張力、壓力等信息變化的刺激,之后這些信息被快速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進行綜合分析,效應器則產生相應的肌肉收縮及關節變化來確保身體平衡。不穩定狀態下的訓練通過提高感覺對信息刺激的敏感性以及神經對肌肉的募集能力,加強了神經對肌肉的控制,提高了身體平衡及適應特殊環境的能力[3]。
4 懸吊訓練的發展及應用
懸吊訓練在醫學康復領域開展較早,近些年來主要集中在腦卒中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復以及頸椎病、髖膝疼痛、腰痛等慢性疾病的治療。顧昭華[4]等利用多點多軸懸吊訓練對2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20個訓練日的治療,研究發現訓練后的平衡功能評分、10米步行速度等指標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研究認為訓練中選擇了與患者核心穩定關系最密切的三個動作對治療效果十分重要,懸吊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王聰[5]等對38例符合訓練要求的腰痛患者進行閉鏈測試,而后利用紅繩懸吊裝置進行為期8周的懸吊訓練,治療結束后患者視覺模擬評分和功能障礙指數較對照組有顯著差異,研究認為懸吊訓練對軀干深層肌肉有強化作用,患者在訓練中加強了神經對肌肉的準確支配能力。
懸吊訓練在體育領域雖起步較晚,但近些年來其應用研究以較快的速度發展,研究人群以球類運動員居多(見表1),內容主要是懸吊訓練對運動員的核心力量、平衡能力、專項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王志軍[6]等對12名一級游泳運動員施加為期12周的懸吊訓練,訓練后實驗組游泳專項成績、劃水效果、水中平衡能力得到提升較對照組有差異,研究認為核心力量是游泳運動員體能中的關鍵部分,核心控制力非常重要,而懸吊訓練恰恰是核心力量訓練的重要手段。馬洪明[7]選取16名二級足球運動員進行6周三個階段的懸吊訓練,訓練后發現實驗組T型跑成績、八級腹橋成績、Nebraska成績優于對照組,研究認為懸吊訓練對足球運動員控制重心能力、轉向能力、急停加速等足球專項能力有很大幫助。李穎[8]等招募40名二級乒乓球進行12周的懸吊訓練,研究發現訓練后平衡木行走、前庭步測試、閉目踏步三個指標都存在差異,研究認為C組與T組運動員的平衡能力差異顯著,懸吊訓練對身體平衡、力量傳遞及整體協調有明顯作用。喬柱[9]等以30名田徑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進行12周的懸吊訓練,訓練前后各指標有差異,說明懸吊訓練可提高田徑運動員的動態平衡功能及抗干擾能力。
參考文獻:
[1]呂中凡.運動“弱鏈接”及其訓練學應對路徑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12-115.
[2] 朱傳芳,黃強民,彭金鳳,等.核心穩定性訓練的理論基礎與發展近況[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1):1787-1792.
[3]黃若葭,武俊英,許志強,等.懸吊下進階式閉鏈運動療法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平衡能力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5(2):54-60.
[4] 顧昭華,龔 晨,伊文超,等.多點多軸懸吊訓練系統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5):452-454.
[5] 王 聰,郭險峰.懸吊訓練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8):760-762.
[6] 王志軍,周正榮,陸 青,等.懸吊訓練(S-E-T)在江蘇省15~17歲年齡組游泳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3):82-86.
[7] 馬洪明.懸吊訓練對足球運動員變向能力的影響[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6):60-61,64.
[8] 李 穎,張云龍.S-E-T懸吊訓練對提高乒乓球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實效分析[J].運動,2014(5):35-36.
[9] 喬 柱,袁偉男.S-E-T懸吊訓練對田徑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5):85-87.
On the Development of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Chang Qi Zhao She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030051)
Abstract:Sling exercise training (S-E-T) is an emerging and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the core strength.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the medical rehabilit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view details and visiting the specialists, mainly introduces concept of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echanism, in order to be able to help the training and research.
Keywords:Sling exercise training mechanism core strength current develop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