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洋 王坤
【摘 要】大班小班化管理是順應了現代教育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旨在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文就對高校大班小班化管理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校 大班小班化管理 優勢
一、大班小班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自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起,高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于是在高校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大班管理、大班教學。200個人的大班在高校是一個普遍性現象。然而大班管理的弊端也逐漸浮出水面:人數太多,課堂紀律差,班級管理困難增加;教師無法對每一名學生進行面面俱到的管理,對學生關照的程度自然降低;大班管理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差異與個性,不利于教育的個性化發展……這樣的大班教學管理對學生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是不利的,于是大班小班化呼聲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國家人口增長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控制,近幾年,高考人數已在逐漸下降,未來幾年全國高考人數將持續下降,部分學校部分專業甚至會面臨生源危機,學校縮小班級人數將會成為必然,大班小班化管理勢不可擋。
二、大班小班化管理的定義
小班化教育,是指減少班級人數,縮小班級規模,降低師生比例,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成就的提高。這個概念源自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縮小班級規模實驗。2001年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會給“小班化教育”的定義是:以促進青少年學生既全面又個性地發展為目的,在縮減班級學生規模的基礎上,通過對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實施過程、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種班級教學活動形式。
“大班小班化”,就是根據學生的地域來源、學業成績、興趣愛好等因素,把原來由100~200名學生組成的“大班”分成幾個人數相同的小班,每個“小班”配備一個小班班主任,全面負責班級日常事務,總設一名輔導員共同管理這幾個小班,協調好各個小班的日常管理工作。從班級管理的角度來看,小班是一個單獨存在的集體,但從學科教學方面,大班才是一個集體,小班的性質就類似于一個班集體中劃分的幾個小組,因為高校的日常教學基本上仍然按“大班”進行。小班較大班的區別主要在于,學生宿舍的分配,班級班委會、團組織及學習小組的成立,研究性學習以及小班班會、班級活動等方面。
三、大班小班化管理較傳統班級相比的優勢
筆者所在的學校,在2015年招生的時候,將所有新生班級分成40~50人的小班,打破了學校一個專業一個年級一個班級的傳統大班制度,將大班小班化。這是學校在班級管理方面的一種新模式和新思路,它順應了現代教育的需要,旨在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大班小班化管理,較之傳統意義上的班級,有如下幾點優勢:
(一)加強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聯系,培養了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高校,輔導員作為最前線的學生工作者,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學生學習、生活的一舉一動,然而,對于人數過多的大班,輔導員精力有限,無法做到對每一名學生都面面俱到,甚至有的輔導員幾年下來不能認全自己所帶的學生。而大班小班化,一個班的學生總人數少了,輔導員分配給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就多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頻率密度加大,輔導員能更好地掌握學生在校狀態。
(二)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高校的招生面對全國,生源地廣,學生來自全國五湖四海,地域的差異性使得每位學生的性格不一。如果說人多是“一鍋端”的話,人少則能更好地對癥下藥。大班小班化管理,注重差異,因材施教,關注了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興趣化發展,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愛好、特長。
(三)提供給學生參與表達、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小班較于大班來說,雖然人數少,但是班委會、團支部的職位設定與大班無異,因為班級人數少,班干部與普通學生的比例小,加上每學年的換屆,基本每位學生在大學幾年里都有機會在班級里當個“一官半職”,都可以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參與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提高了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也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四)降低班級管理難度,提高班級管理質量
大班小班化后,一個班級學生人數驟減,人少更好管理,人少更加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識,班級凝聚力也隨之增強。筆者所在的學校,學風督導中,小班的課堂出勤、課堂紀律明顯好于大班。
在我國,大班小班化管理雖然已經在高校中普遍實施,但它仍存在很多問題,例如,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配備比例是1∶200以上,所以雖然大班小班化了,但是往往是一名輔導員同時帶四五個小班才能達到工作量,很多輔導員為了減少工作量,將同一年級的不同小班合班管理,這也就是說明小班只是一個形式,而在管理的內容上來看,仍然是大班管理。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大班小班化的道路上,要提出更好的對策和思路,真正實現高校的大班小班化管理。
【參考文獻】
[1]郭君瑞,干曉呈.大班小班化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探索,2006(04):39-40.
[2]湯燕.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級管理——基于上海市復旦萬科實驗學校的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