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薇
【摘 要】伴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逐步受到教育領域的關注。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能力以及行為方式培養的初級階段,良好的社會觀念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對以后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深入分析了教學中現存的可能性問題以及具體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問題探究 問題 改進措施
一、引言
近些年在新課改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小學新開設了《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目的在于對小學生初期品德思想意識的形成進行合理的引導,使小學生可以在德智體美等各個方面全面健康發展。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
品德是中國幾千年來強調的人生存之根本,人的品德不僅是個人思想和意識的反映,同時也是社會和民族的形象體現。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側重點正是以上觀點的體現。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一直以來都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方向,教師在人才培養上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品德與社會》教育要從小學開始,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說教教授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融入自身的真實情感,讓學生可以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極參與到課程的各個環節當中,從而加深對道德的認識,進一步實現良好行為道德習慣的養成。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情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使學生成為各方面素質技能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便成了小學課程教學內容的關鍵。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求并不是單純地提高課程考核成績,也不是簡單地對小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進行培養,而是注重二者的有機結合,從而既實現能力方法的有效掌握,也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這是一個圍繞現如今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的問題、困難而進行的課程內容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1]。
三、《品德與社會》教學現存的問題
教師主體對《品德與社會》課程重視度不夠,認識不到位,這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現存的重要問題之一。很多小學教師自身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認識不足,沒有深刻認識到《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小學生思想觀念的重要教育意義,因此在實際的課程教學實踐中往往應付了事,課程內容安排不用心,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小學時期是一個學生身心發展變化巨大同時易受到外來因素影響的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來自家長和教師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師一定要積極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提高重視程度和責任意識。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應該認真安排好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思維特點設計生動有趣同時又易于理解的內容。此外,目前的《品德與社會》教材過于老舊,內容缺乏創新,在很多道理的講解上過于平鋪直敘,難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所以教師應該注意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避免授課內容晦澀難懂[2]
四、教學策略以及改進措施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求教學工作者從學生的學習和自身能力以及理解力實際出發,加強課程的內容設置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銜接,讓《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書本和課堂,更能融入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促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向社會方向延伸。從實際的校方教學基礎條件角度分析,校方應該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使教師通過社會實踐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培養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利用良好的教學條件發揮出課堂教學的優勢。另外,教師的作業設計也要積極結合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學生的良好品德行為習慣不是短期內就可以養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一點一滴的思想滲透和強化。要通過課堂內容的延伸鞏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課程內容更加感興趣和喜歡,逐步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習慣[3]。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還應該重視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對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對表現欠佳的學生也積極鼓勵和引導,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從整體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五、結語
對于《品德和社會》課程的重要性,本文從教師和學生的雙重角度進行了角色定位和思考,探索了創新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在自由、愉悅的環境中加深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理解,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成為一個綜合發展的優秀社會青年。
【參考文獻】
[1]陸逸.基于問題探究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思想理論教育,2012(08):48-51.
[2]韓冬梅.探究—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05):3-5.
[3]汪景麗.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歷史知識教學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8):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