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秋明
摘 要:自塑即自我塑造。強調的是自我教育下受教育者人格與心智的完善與塑造過程。旨在對自塑教育與小學語文教育的契合探索研究。期盼能對奮斗耕耘在一線課堂的語文同仁有直接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塑教育;契合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想與性格上有著最大的可塑性。為此,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塑造健全人格與良好品性的最佳時期。小學語文所擁有的人文性使得其在育人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良好的語文教育對于小學生的心靈、精神的塑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就自塑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一、自塑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自塑教育作為自我教育的一種模式,注重探索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自塑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義。
1.增強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
小學語文的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持久的發展過程,當代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懂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核心是:今天的語文教學是為了明天的學生的更好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夠只側重對學生的“今天”教學,更要呵護學生的明天發展的條件和動力。其實也就是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的語文教學目標:學生明天的自塑能力水平發展。實現學生的自塑教育有五個方面:(1)讓學生具有高昂的學習熱情;(2)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3)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4)讓學生成為小學語文知識學習的主動者;(5)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得到自我教育的滿足感。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漸漸產生,學生通過自我參與,得到創造的快樂體驗,這種體驗能讓學生得到正向的、積極的自我發展的心理強化,學生就會得到語文學習與自塑發展的溫床,教學發現小學生的自塑力量是很小強度的。而學生的主動性建構學習的力量是強大的,它是學生得以自然、健康、正向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與學生的健康人格結構才是真正對學生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障。
2.符合小學生心智成長的需要
小學生一般年齡在12歲以下,他們對世界很好奇,在學習中慢慢地形成自我認識。自塑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遵循學生生理的發展需求,了解學生想學什么、怎么樣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他們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進行自我學習,這也就是自塑教育的最終目的。
3.與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相一致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注重人文關懷,由傳授格式化的知識向塑造人性化的生命轉化。自塑教育關注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在自塑的過程中構建和諧美好的精神世界。所以,自塑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4.促進小學生自塑能力的培養
新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理念明確: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構成教學的主體,兩者之間應該是民主的“交往”與“對話”的關系。何謂“交往”,即“認為教學要建立在師生親密友好交往之上的一種教學主張”。有教學實踐經驗的老師大都認為“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是存在多元的、綜合的平等交流,只有建立這種平等、持久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不乏味,變得快樂。在小學語文知識的傳遞過程中,教師既肩負著“傳遞知識”的使命,又肩負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供學生能夠自由地,以自己的愛好探索知識和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學習潛能有足夠的信心,其次,教師還要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與學生進行教學交往與對話。讓學生的精神生命得到自由的呼吸與滋長。
二、自塑教育在教學中的應用
1.對語文知識中潛在的“自塑因子”進行發掘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知識內容進行加工再創造,總結出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才能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潛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性格進行塑造,完成良好的品格。學生學到的新知識點轉化為成長的榜樣以及動力,通過自己塑造具備相同的特點。如果學生缺少了自塑精神,對學到的內容就沒有太多的感觸,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對于知識結構的建立效果不大,更別提對于性格的塑造。教師在進行文章講授的過程中,需要把相關的文章內容捏合到一個課堂上,讓學生可以感受到具備優良品質的人,即使是在比較艱苦的環境下也能創造奇跡,生活中充滿陽光,讓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應該如何才能提升自己,進行思考。
2.在“寫”中進行自塑教育
“寫”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也是語文教學要著重培養的基本技能之一。小學生“寫”的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以自我為出發點的寫作意識,讓學生形成善于表達自我的習慣,抒發自身的情感。小學生一般社會實踐活動不多,他們寫作的內容相對就會比較單調,老師要善于鼓勵,不要輕易去打消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體驗真、善、美,他們寫的內容就是自身的真實感受。在寫中進行自塑教育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正確認識事物能力的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3.在課外閱讀指導中健全學生的自塑精神
成長中的小學生有著許多不確定性,也有許多可能性,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要針對這些“可能性”,應盡力拓展自塑教育的內容,構建課外閱讀體系,健全學生的自塑精神。課外閱讀指導是自塑教育的基礎,它為小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也是小學生自塑教育的資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尋找自我、塑造自我。這中間,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推薦不同閱讀層次的讀物,為自塑教育奠定基礎,讓學生獲得精神上的全新塑造。每個學生都有自塑意識,教師通過課外閱讀指導喚醒學生的這種意識,健全學生的自塑精神。
4.在綜合性實踐活動中拓展學生的自塑素養
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要充分考慮所安排的內容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體驗實踐活動的樂趣,拓展學生的自塑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讓學生參觀博物館就是讓學生了解所展藏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體會博物館的獨特魅力,感受博物館的歷史文化積淀,活動后可讓學生寫出感觸最深的內容。通過綜合性實踐活動,給學生充分體驗、感悟和探究的機會,以此來拓展他們的自塑素養。
總之,自塑教育是肖家蕓老師首先針對高中教育提出來的,在小學階段還沒完全得以實施,只是很少的學校提倡自塑教育。筆者認為,應該在小學中實施自塑教育,因為小學是人生學習的開始階段,也是培養良好學生學習習慣的開始,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將來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同時小學教育也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根”的工程和“花”的事業。把兒童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與語文課程的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充分進行自主學習,會對語文教學本身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杜強秀.談如何加強小學生的自我教育[J].教育革新,2014(2).
[3]鄭翠亭.“語文教學與學生自我發展”課題實驗與思考[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3(9):25-2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