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琴
摘 要:醫學微生物是中職醫學學生需要全面掌握的一門基礎課程,這門課程內容復雜,知識量較大,難以理解,每一章節的內容聯系性不大,學生學起來非常困難。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教師如果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那么肯定不會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所以,在講述這門課程時,教師在教學中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法,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
一、結合學習情況分析學生
設計課程和建設小組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認識學生,全面了解學生。我們需要充分掌握學生各方面信息,如興趣愛好、知識水平、年齡、家庭地址,也需要了解學生是否具有很好的交際能力,喜歡通過怎樣的途徑來獲取自身所需的信息。結合多年的教育經驗,許多中職學生主修護理專業,并且有一部分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或者是留守少年,性格較為保守,不愿意與人面對面交流,喜歡在網絡上交流,通常都是在課堂上獲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
二、建立完善的學習小組
如果想要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進行學習,那么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小組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有助于學生發揮自身的優勢。在進行建組時,教師應該根據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學生水平,有目的、有計劃地建組。每個小組可由4~6個成員組成,在每個組中,既要有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要有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這樣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幫助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既要有性格活潑開朗的,也要性格比較內向的,互相幫助,互相彌補不足。因此,在學生自由分組之后,教師再做新的調整,小組穩定之后,再從每小組中選擇出一名小組長,小組長負責引導小組成員共同學習。在評價方面上,應該以小組為單位,對每一次行動導向課程進行客觀的評分,評分分為三種形式,分別是教師評分、組間評分、組內評分,平均這三方面的評分,將最后的分數計入學生最終成績中。采用這種評價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精心設計課程內容,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
1.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
在設計教材時,充分考慮到了教師的教學,卻并未考慮學生的學習。學生在學習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無法理解,從而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因此,這就要求將教材轉變成學材,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在編寫教材中,采用現代學生所追求的網絡語言進行編寫,把細菌如何侵入到人體中制作成動畫片的形式等,這樣既豐富了教材內容,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課程內容的設計
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中,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中,應該著重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法,再采用如下幾種教學方法:一是扮演角色法。可以讓學生扮演病人或者護士人員,向病人講解怎樣預防疾病,病人也可以對醫護人員的講解內容提出質疑,這樣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能讓學生體驗到病人心理的焦慮和不安,感受到一名醫護者所擔負的責任,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職業素養。二是案例教學法。在傳授新知識之前,教師可以引出與新知識有關的案例,在案例中學生會對這種疾病或者病菌的形成產生好奇心理,這時候教師再開始講述新知識就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三是項目教學法。交由學生處理一個項目,收集信息和設計方案以及實施項目等一系列過程都由學生所負責。例如:讓學生調查學校微生物的具體分布情況,每個小組負責調查學校的一個區域,對這些區域的微生物進行實時監控,最后在統計在每個區域中的微生物的大概種類和數目。從各方面上來講,項目教學法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真正應用于實踐中,學生在自己動手試驗中,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在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法的過程中,老師應該發揮出其引導者的作用,全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且要保持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其對醫學微生物學興趣的提升,同時也能夠為其解答相關的疑問,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總而言之,通過行動導向教學法的開展,提高了教師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為導向,確保教學方法的形式多樣,注重教學模式與學生需求相符合,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 磊,熊明華.德國行動導向教學范式解析[J].教學與管理,2012,(9).
[2]王存榮.行動導向教學中要處理好的幾對關系[J].教育探索,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