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起訴學校的案件頻發,究其根源在于高校傳統管理方式與學生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之間的矛盾。面對大學生維權意識日益增強的現實, 如何通過學生工作法制體系的構建,避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忽視、甚至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等法律問題出現,完善高校管理制度,疏通權利救濟渠道,保障學生合法權益的實現,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學生維權意識 學生管理 法制體系
1 高校與學生糾紛的多樣性頻發
自田永一紙訴狀將母校告至法庭后,因學校管理行為失范而使學校被訴至法庭的案件日益增多,大學生維權及學生管理制度的法律審視成為全社會及教育界關注和研究的焦點。學生與高校之間矛盾糾紛所涉及的權利類型也越來越多,中國政法大學2011級碩士生因新生獎學金金額減少未在招生簡章中公布而提起訴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3級大一學生小顧因不滿校方設置轉專業門檻,把學校告上了法庭;2015年1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生鄭清患血友病被取消學籍,向海淀法院遞交了起訴書,狀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諸此種種。學生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已從過去的那種單純的教育與受教育的關系轉變為法律意義上的行政法律關系和民生法律關系的不同主體。
2 高校學生管理中侵權行為的主要類型
隨著依法治國的推行和法制教育的深入,高校和學生的法律意識都日益提高,高校越來越注意遵循依法治校,學生則越來越關注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均對受教育者的權利和義務作了相應的規定,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類權利,而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糾紛也主要是圍繞以下四類權利的侵犯而產生。
2.1受教育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規定,甚至對學生的教育參與權作了相關規定,即作為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以對學校的教學計劃、管理政策、軟件設施等方面加以審視。
高校在處理學生違紀、開除學籍、勒令退學、學歷、學位證資格審核等事務中,往往因處分依據不明、處理程序不當造成對學生受教育權的侵犯,典型的案例就是“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因此高校在遇到處理學生時一定要做到,理由充分、證據明確、程序正當合法。
2.2人身權
我們常說“天賦人權”,對于人身權的保護往往是人們最為關注的。人身權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前者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自由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利益等;后者主要指因為法律身份而享有的各項權利,包括配偶權、親權等。
高校在涉及學生處分、貧困生認定、學生的疾病、心理等問題的處理上往往會存在因程序失范而帶來的對學生名譽權和隱私權的侵犯;因環境、宿舍、公共設施、食堂餐飲等環節,管理不當或疏于管理造成學生的人身安全受到侵害;因監管不利造成的學生的生命健康權受到侵害權;以及涉及大學校園暴力引起的侵權責任問題。
2.3財產權
學生的財產權同樣受到法律的保護,如依法享有獲得獎助學金的權利、在寢室中,學生有權使用電腦、電視等。高校侵犯學生的財產權主要表現在:學校擅自動用、挪用學生的獎助學金,少發不發各項資助補貼,學生不能公平共享學校的師資、教學設備、圖書館、學生宿舍等。
2.4救濟權
救濟權是由原權派生的,為在原權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現實危險而發生的權利,是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權利。也就是說法律在賦予學生諸多權利之后,同樣規定了學生在所享有的權利受到侵害之后,依法享有通過一定的保障機制獲得救濟的權利。
3 搭建學生管理工作的法制體系避免學生管理中的侵權
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系統工作,既要通過學生工作者“人治”的方式去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實行“法治”的管理,依照國家和高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然而在兩個環節中都需要學生工作者法治觀念的增強。
3.1強化法治觀念,營造法治氛圍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牢固樹立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思想,要帶頭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要認真學習有關法律,特別要熟悉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有關法律條文、規章制度,要正確處理“權”與“法”的關系。同時,要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養成良好的學法、守法和執法習慣。在高校營造和諧的師生、校園環境和良好的法治氛圍。
3.2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做到法制管理與人文關懷并濟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單純的依靠高校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雖然能夠對于建立穩定的教育教學秩序,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和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發揮積極的作用,但顯然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管理工作的育人需求。我們的學生工作者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同時,還要考慮尊重學生合法權益,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提升育人績效。
3.3加強法制化建設,完善規章制度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已經有《憲法》、《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此外,各高校自行制定的校規,在高校內部也具有強制性的行為規則。因此,高校在制定校規校紀時必須考慮到學生作為權利主體的本質。同時在制度的施行過程也要做到程序合法和完備,通過送達制度的確立保障學生的知情權、申辯、申訴權、通過學生聽證制度保障學生管理過程的公開、公證性。
3.4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學生管理申訴裁決機構
高校應當建立專門的法律申訴機構,積極開展法制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維權意識,了解正確的權利救濟渠道和程序,提高法律素質。避免因權利救濟渠道不暢通,而選擇依靠媒體等制造輿論壓力或直接與學校對簿公堂的方式解決。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管理的法治化不是教育立法之后的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需要諸多條件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教育立法、守法、執法、司法和法治監督的統一,只有具備相應的主客觀條件,學生管理的法治化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孫國華,朱景文.法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張輝,張德琦.試論校園傷害事件中學校的民事責任[N].中國教育報,2000-02-20.
[3] 孫葆森.教育法學基礎[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孫利(1981—),女,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講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學生教育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