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白
摘要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體制下,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被提上日程。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家庭的希望;是“中國夢”的踐行者。誠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日趨被重視和關注起來,目前很多高校將此作為提升德育工作實效方面的一大突破口。目前隨著社會多元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大學生在接收到有利信息的同時心理健康也難免受到各方面的侵襲,并由此而產生了一些列的問題。因此,文章以當前高校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為依據和出發點,對其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剖析的同時并提出應如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實施具有實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分析;應對措施
1 引言
高等教育在認知層次上是更高一層次的教育,在年齡層次上是面向青年大學生的教育。而大學生是囊括這兩個層次的群體,在此領域也充當著主體角色。要如何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的價值;如何看高等教育的成敗等問題,最終任務還是要落實到主體角色身上。目前,從高校的教育實效也不難看出,無論是高等教育的價值還是成敗的關鍵都應以大學生的培養質量的高低為主體依據,這其中不僅包括大學生自身知識水平、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包括他們的健全心理素質和良好思想道德品格。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等等這些代名詞層出不窮。然而,從宏觀方面來說,在大環境背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我國社會結構也伴之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變化的需要。從微觀方面來說,具體涉及到高校圈子中的大學生們,隨著外部大環境的不斷變化,給他們也帶來了諸多壓力。比如:生存空間的縮小、社會關系的多元化、復雜化等等諸如此類問題為許多青年一代的生活與就業帶來了壓力。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社會群體,在這激烈的社會競爭格局中,所面臨的壓力尤為突出。從就業方面來看,他們具備就業基礎,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從生活方面來看,多年的求學生涯一旦結束,面對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他們可能會盲目地選擇生活方式。誠然,由此種種壓力引起大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也受到各方面的入侵,如社會、學校、家庭、金錢、誘惑等等。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關系著國家未來建設發展的大事,而且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傳統德育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從現狀來看,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仍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以當前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為依據和出發點,重點分析當前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如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實施實效性的對策。
2 當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廣義上講,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指一種積極而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生活的人,心情舒暢,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他人、環境和社會協調一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身心潛能。青年大學生正值年齡的花季期,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應該是充滿生機和正能量的時候。然而,在成長中看似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此時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正在形成,他們不停地在思考、選擇和探索。因此,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不良影響,從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這一系列心理問題的來源渠道中學校因素也是占主導方面的。高校如何就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如何有針對性的、實效的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及時預防和治療大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學生健康成長,是當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紛繁蕪雜、多方面的,接下來主要針對比較常見的、主要的、貼近我們每個大學生實際的四種心理問題進行闡述:
2.1 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差
就目前剛入學的大學生新生而言,他們經過高中階段時高強度的學業強化,所以對剛踏入大學校園大門的他們來說,態度還是比較積極向上的,心中還是懷揣夢想的。然而就因為他們才從中學階段的角色轉變過來,對于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生活、學習模式的差異性還處于茫然不知的階段,致使新生們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難免會有種措手不及的感覺。不僅如此,學習方法也不能局限于初高中時的方法,大學學習更為講究在輕松、高效學習的同時,在思維上也要富有創新意識,簡言之就是更為注重思維模式的訓練。面對從未接觸過的新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法等等時常表現得茫然、困惑、不適應。比如,一旦有來自學習、生活上的挫折,便會像以往對父母、老師的依賴心理油然而生,但事與愿違,此時就會使他們感到失落、情緒壓抑。
2.2 人際交往不適
隨著現代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加之在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下,多數孩子不用再擔憂來自物質生活方面的問題,父母、老師將成績奉為“命運的轉折點”等等現象頻頻出現。所以難免現在“溫室的花朵”這一代名詞會時常被冠之到學生的頭銜中去。使孩子上了大學還長期習慣性在父母的保護傘下生活,面對新環境、新面孔時表現得十分不適、恐懼、甚至有排斥等心理問題。尤須我們關注的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們,他們中的大部分在生活中時常變現為:過分關注自我,對身邊同學、朋友缺乏關心和諒解,并且在人際交往中時常也表現得過于挑剔、敏感和自命不凡等問題,久而久之也造成了孤僻的性格。
2.3 個人情感危機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學生年齡區間一般都在17-23歲之間,從生理階段來講,生理發育早已成熟,正處于青春中后期,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注。其實此時的他們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渴望得到滿足,加之大學環境相對自由,每個人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在大學自由地交往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像初高中那樣還有老師、父母的督促。自由戀愛,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青年大學生的身心成長是有一定益處的,但由于大學生生活的圈子主要是圍繞學校,心理上還無很成熟的判斷力、承受力,遇到困難還是很容易垂頭喪氣,極容易犯錯誤,很多時候也不敢正視自己感情上的挫折。正因此,有部分大學生甚至做出一些令所有人惋惜的事情。比如,有的同學因為彼此之間性格不合或者其他原因面臨失戀的危機,一方可能從此一蹶不振,陷入失戀的漩渦不能自拔,甚至有自殺的心理。所以說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無論是從前者的社會角色定位、使命當擔還是后者的年齡、生理和情感來說都兼具特殊性。對于后者而言如若處理不當就易引發病態心理問題。
2.4 生活環境不適
在大學里,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家庭環境有極大的差異,在面對環境差異的情境,一方面有的同學本身容易自卑,更加不善于與人溝通,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一方面有的同學容易心理失衡,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而少了自己進取的動力,三觀容易引發偏斜。
3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及分析
以上主要針對當前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鑒于此,我們不難發疑:為何在高校教育體制較為完備的今天,大學生們的心理還會存在諸多問題呢?我想正因存在的這些問題由此而折射出了當前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
3.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所謂“心理”反映一個人的內心最獨到的見解;反映一個人的主體意識(知、情、意、行)和價值觀。奧爾波特曾指出:“明確而堅定的價值觀念的有無是區分一個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標志。”然而,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樹立也須靠教育來引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談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許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上雖說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就工作開展的平衡度而言是極為不協調的,究其本源還是重視度不夠;新形勢的教育環境下,許多高校還未能夠很好的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規律及特點等,主要還是缺乏對其充足的研究和理解,因而使一些具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學生不能及時被發現和得到矯正,心理健康得不到及時的維護。所以很多學生始終融入不到新的環境,不管在學業還是生活上都表現出諸多不適。比如,學業上的疲倦、焦躁甚至是恐慌等不良的心理狀況;生活瑣事上的舉足無措、茫然不知。這些心理問題主要是源于高校德育工作者們還沒有切實的從學生實際出發;理論與實際的銜接度還不夠充分。總之,目前許多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仍為不足。
3.2 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內容相對片面
就心理健康教學的過程內容而言,目前我國高校在這塊的研究還較薄弱,相對片面化。教育工作者從未關注心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發展的銜接性,任其單一、片面的發展,之所以如此,我想最大的原因也是對于心理學本學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把握不到位。大部分教師不僅對本學科的本質不能精準的把握,而且在本學科建設、研究過程中缺乏創新意識,只知將原有評判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作為構建教育模型的理論依據,過度崇尚經驗主義,而無做實際的研究工作。因而,在為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時對于其很多細微之處、較為細膩的心理情感,并不能及時捕捉和給予心理疏導、正確的建議或意見。問題的本質還是在對大學生教育教學過程的內容上偏于片面化。比如,學生在人際關系及情感方面的問題相對于其他方面來說是較為細膩的情感狀態的變化類型,而且細膩情感問題并不是單靠心理學知識就可以解決的,其須涉獵多方面內容。有來自家庭、學校的教育,自身對社會價值觀認同度等等。顯然,當前高校在這方面教育工作的進度還是有所欠缺。
4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
4.1 正確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如何更好地正確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對學生的學業還是生活以及日后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明確其地位重要性需要加強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各方面的傳播和宣傳,讓學生從自身意識上不斷得到強化,對其產生充分的重視。因此,作為德育工作者而言,要盡量多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教育與宣傳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學校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校刊、校報等宣傳媒體,廣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預防心理問題發生等知識;另一方面要多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如組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等。使學生在集體、社會活動中擴大視野,陶冶情操,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其心身得到健康和諧發展。
4.2 不斷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片面化向創新、多元化模式研究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內容偏于片面化,主要原因是其領域發展模式過于單一,沒有創新、多元發展意識。因此,轉變片面化的教育內容向創新、多元化模式研究,應在其教育模式、服務對象這兩方面不斷不斷完善。
(1)建立發展性的教育模式
當前,各大高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一般都還是等出現問題了才來教育,沒有采取相關方面的及時性預防措施,即都是以“補救性教育”為主。其實“補救性教育”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到學生個體心理健康的發展,大到整體教育事業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不利于我們教育事業的發展,更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因此,要建立以“發展性教育“為主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目前,許多高校內只能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達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而建立“發展性教育”為主的健康教育模式就截然不同,而且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不斷倡導“人的全面、和諧、自由的發展”的新理念,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發展性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是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治療為輔的教育。
(2)拓展教育服務對象
拓展教育服務對象也是解決片面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問題的方法之一。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會片面的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究其根本還是源于我們并沒有關注到教育工作者們其自身德育知識素養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心理狀態,因此,高校在心理健康服務對象方面要從單一的大學生群體拓展到教師、管理人員等。而如果服務對象一直是以大學生為主,顯然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會受到影響不僅是來自社會的,高校的教師、管理人員直接或者間接的也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特別是教育工作者的德育知識素養也有局限性,也就是為什么在實際教學和心理疏導過程中沒有創新觀念,沒有學科間知識的銜接觀念。所以要盡量在服務對象方面對學生和管理工作者的關注度做到兩兼顧。
參考文獻
[1]吳艷玲,惠英杰.試論開展大學生積極心理教育的重要意義[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3(03).
[2]陳應舒.測控專業綜合課程設計改革與實踐[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05).
[3][美]舒爾茲.成長心理學[M].北京:三聯書店,198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