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興容
摘 要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各學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也越來越明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成為我們以后走上教師崗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拿去年的十科會來說,體育交叉學科研究的科研成果數不勝數,加之現在很多學校招教或者評職稱都把科研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門檻,那么如何培養一個科研能力強、技術扎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研究生對高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該文章查閱了近幾十年以來對交叉學科方面的一些文獻,并結合自身對體育發展大環境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發展做進一步說明。
關鍵詞 交叉學科 視野 體育高校 卓越人才 培養 思考
一、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各學校對招考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要想培養與就業形勢對口的研究生就必須大幅度地改進培養模式,并建立起更具兼容性、超越性,更富有跨界性、多元性的開放科研體系。現在的教師崗位已經不是當年所謂的“鐵飯碗”,而是采取的是彈性制度,能者上;所以培養復合型卓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已經成為一個艱巨的任務。鄙人希望通過以下的建議為提高高校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考察法。
三、研究結果
(一)研究生目前的培養情況
縱觀全國上下體育高校研究生上課是沒有教材的,全憑大腦去思考,去記;雖說研究生是在培養個人創新、批判性思維、打破常規的思維等,但是全國上下沒有統一的教材我們至少也應該對應每一門課擁有每個學校自己的課本,而且要與本科的課本與眾不同、在各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在結合自主性學習來理解課本知識,這樣一來會跟學生更多的收獲。[1]如胡樹華提出的交叉學科復合式教學體系,并采用復合式設計方法從教學理念、教學主體、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要素對交叉學科教學體系進行了復合設計。最后:在研究生教學成果評分上很多老師都沒有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來評分,這似乎是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所謂態度決定一切,為什么會存在這些問題,在也是在我們培養機制中值得思考的。
(二)研究生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現象
從開學的第一堂課起每個任課的老師都在講:你們現在是研究生,要學會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問題,要對問題敢于質疑、要具有批判思維;學會如何培養自己的科研能力于此同時還要認真對待老師安排的任務。同一學科不同項目的性質之間雖然有著一些必不可少的聯系但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健美操是一項追求靜、力、美對對學生協調性、柔韌要求都非常高的項目;而田徑則是 一個具有廣泛性、簡易可行性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羅云說:“世界一流大學成功的學科布局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是有寬厚的文理等基礎學科,有若千強大的應用學科,是學科之間能相互支撐、相互依托相互促進,有利于交叉學科、邊緣學科[2]。作為學體育的我們來說大部分同學在理論知識方面會不如其他專業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跳出除體育以外的圈子努力去積累更多哲學、政治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知識,同時要學會整合資料和學習方法,科研能力的培養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知識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查閱伍紅軍、張梅俊、李佳敏等作者的文章發現他們對交叉學科的認識各有千秋,我所研究的內容不是說能夠適用于所有交叉項目、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本文的建議也并不是提供一個統一的、全適應性的模式,而只是對培養機制的各個環節可能涉及的因素的概括并提供指引。在幾千年內積累起來的經典學科的基礎上,交叉科學僅在100年左右所達到的學科數量就幾乎占了學科總數量的一半。我們沒能擁有屬于研究生的教材、制定培養計劃機制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提高招生質量、教學成果考核制度不合理、對跨學科、夸項目的學生培養存在一些問題。本文認為交叉學科就是就是例如體育學科與其他哲學、政治、生物、醫學等學科的相互聯系、相互融匯貫通、高度綜合、密切聯系交叉的學科。那么如何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專業技術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了。
(二)建議
首先,通過在交叉學科視野下去選擇不同培養方式制定明確的培養方案,制定適合研究生考核的合理方案做到相對公平。同時要提高研究生對其他體育及與體育有關的書籍閱讀,增加閱讀量;然后在教育和管理上進行的各種跨越學科界限的活動;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其次,要跳出除體育以外的圈子努力去積累更多哲學、政治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知識,同時盡量能擁有每個學校研究生的學科教材,這樣在學會整合資料和找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時更方便。
最后,在擴招的同時應該保證質量及以后研究生的就業率,所以在培養方面更要下功夫每個導師都應該盡量照顧到自己的學生,尤其是對跨轉專業跨項目的學生多多關照讓他們在新的領域找到歸宿感;同時我們自身也要通過掌握多種學科知識和技能來培養自身擁有深厚的學科知識、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從目前來看學科交叉已經成為科學界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培養復合型的卓越人才也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胡樹華,蘭飛,范文芳.交又學科的復合式教學體系設計研究[J].江蘇高教.2007(4);69-71.
[2] 羅云.中國重點大學與學科建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