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要】城市社區治理是一個動態的復雜過程,在治理中存在利益相關者的不斷博弈和沖突。在當前社區治理模式的轉型中,只有處理好利益相關者間的關系,構建利益相關者的合作網絡,才能推動社區多元主體合作治理,實現社區公共生活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集體行動中,個人的理性行動可能造成集體的非理性。因此避免機會主義與搭便車,創新社區合作機制,實現社區治理中多元利益主體的合作,避免利益相關者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造成在集體行動的合作困境對于構建和諧社區尤為重要。
【關鍵詞】社區治理 利益相關者 集體行動困境 多元合作
一、問題何以出現——集體行動的合作困境
任何時候,只要許多個人共同使用一種稀缺資源,就會造成環境的惡化。正如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所說,“凡是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務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人們關懷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物;對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多少有些相關事物”。即在集體行動中,人們往往選擇趨利避害,對與自己利益相關或一致的政策做出反應。當許多人有共同的利益時,當他們有一個目的或目標時,個人的無組織行動根本不能促進共同利益,或根本不能充分個人利益。奧爾森從經濟學的個人主義視角出發,首先假定,每個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顯著特征就是行為前要進行成本收益的計算和權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為目的。中國古代“三個和尚沒水喝”、“濫竽充數”的故事,俗話中的“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眾口難調”,實際上也是集體行動困境的問題。
二、治理何以失靈——利益相關者的角色迷失
社區的公共事務不是某個家庭某個個人的簡單需求,而是涉及社區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和需求滿足的復雜過程。因此,在利益相關者的復雜博弈中,如何增進共識,消除分歧,使各方主體合作互動,在面對“任何時候只要許多人共同使用一種資源,便會發生環境的退化”的“公地悲劇”時走出困境,建立合作機制保證利益共享。
社區治理行政化傾向是現階段中國社區治理的顯著特征。強國家—弱社會特征的影響下,我國城市社區管理主要是政府主導。政府過度的進入社區自治事務中,存在角色越位,造成社區管理委員會等社區自治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限制其發展。在一些本應由政府解決的問題上,政府存在責任推諉,把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職責推給社區自治組織,而社區自治組織又沒由足夠的承接能力,影響了治理的效率。在社區委員會委員的產生中,存在者低素質者當選的現象。推選出的代表民意的委員沒有經過全體社區成員的投票選舉,大多數委員只是對社區事務熱心的社區居民,專業化程度和素質不高。
三、治理路徑何以選擇——多元主體合作治理
1、從“劃槳”到“掌舵”,轉變政府角色
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的事。在當前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政府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目前我國社區治理中存在嚴重的行政化傾向,政府將本應由其承擔的職責轉移給社區基層委員會,而基層的承接力不足,資源資金條件有限,造成在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中角色缺位,錯位。構建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制定相關法律規則規定政府在社區事務中的職責,轉變政府由“劃槳”轉為“掌舵”的角色,對社區的良性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2、加強社區自治組織的自治性,提高專業化水平和規則意識
社區自治組織是社區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社區治理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國的社區自治組織發展還很緩慢并長期存在合法性危機,信任缺失,資金資源缺乏等困境,嚴重影響了社區自治組織在社區治理中作用的發揮。因此,有必要在社區組織內部形成一整套組織運行體系,通過制度規則避免 “搭便車”現象,促進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建立社區自治組織與政府的良性互動機制。政府提供給社區自治組織其缺乏的資金和資源,改變過去政府直接控制社區的局面,增強社區自治組織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讓社區自治組織成為居民意志表達的代言人。
3、提升參與意識,構建社區居民參與合作機制。
公民個體作為理性人,必然會對參與收益成本進行計算。公民個體投入了時間、精力參與社區事務,能否實現利益訴求,投入成本與預期回報是否成比例,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公民個體參與的積極性。當公民個體利益與社區公共利益存在沖突時,社區公民較多的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與自己利益有關時,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就高,反之則低。社區公共利益與公民個體利益的矛盾導致部分公民直接選擇“搭便車”,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在社區中,應強化社區居民的共同體意識,培養社區居民的公共精神,構建參與合作機制,讓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中。
參考文獻:
[1]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2]衛志民.中國城市協同治理模式的構建與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4(3).
[3]陳炳輝.“社區再造”的原則與戰略—新公共管理下的城市社區治理模式[J].行政論壇,2010(3).
[4]李慧鳳.社區治理與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基于寧波市社區的案例研究[J]. 公共管理學報,2010(1).
[5]王梅.利益相關者邏輯下城市社區的治理結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2).
[6]韓興雨.現代化語境中城市社區治理轉型之路[J].江蘇社會科學,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