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貴
摘 要: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挖掘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基本共性,讓共性更有針對性、實效性、思想性;應在教學素材,活動設計,問題情境,例題與練習設計等方面凸顯個性,使課堂教學生動而鮮明.
關鍵詞:數學;教學設計;共性;個性
對比不同教師同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不難發現:其中有一部分基本相同,有一部分則有較大的差異.相同部分多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基本內容,稱之為教學設計的“共性”;而不同部分多為教學素材,活動設計,問題情境,例題和練習設計等內容,稱之為教學設計的“個性”.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共性與個性的共同發揮,合理演繹.
1 挖掘共性
對于教學設計中的共性,很多教師認為其相對固定且有章可循.所以在設計教學時,照搬教學用書或現成的教案,使得教案的共性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功能.那么,應怎樣挖掘和詮釋教學設計的共性,使之更趨合理呢?可以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1.1 讓共性更有針對性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上課做準備.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知識基礎、生活背景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那種“一視同仁”的教學共性,顯然很難適應新課程“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針對不同學生的知識現狀,制定具體的目標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如某一堂數學課,其教學目的之一是要“發展學生有條理的表達能力”,這個目的顯然過于籠統,沒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把它細化為三個階梯目標:初級目標——比較正確地說出過程和理由;中級目標——語言規范,前后連貫;高級目標——邏輯嚴密,條理清晰。例如學習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一節時,可設計這樣的目標:初級目標——根據圖形說出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中級目標——分別用文字語言和符合語言表述三種位置關系;高級目標——通過d和r的比較判斷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三個目標,承前啟后,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2 讓共性更有實效性
數學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設計教學時也要筆下有“人”:充分考慮學生情感因素的個性差異和學生的接收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減,以增強共性的實效性.如在準備《反證法》一課時,由于教材內容較抽象,如果對其共性不加以調整,多數學生就會出現理解困難.考慮到本節知識屬于選學內容,要求相對較低.因此,我在設計本節課時,以課本的基本內容為藍本,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適當弱化證明目標,而增強了應用舉例的要求.如在課堂引入階段,教材是直接引導學生利用反證法進行證明,顯然有些突兀.于是我做了一個調整,先讓學生思考問題:“若有一種產品要求全都合格,驗收員從此產品中取得一件驗測是不合格的,就對此批產品做出了退貨處理”,然后讓學生思考.通過比較“假如產品僅有一件不合格”與“產品要求全都合格”產生的結果,讓學生很快弄清了本節課的難點,即什么是反證法,為什么要用反證法來說明道理,從而為后面利用反證法解題奠定了基礎.通過化抽象為具體,化突兀為通俗,激活了一堂課,也讓教學共性更加明確,更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1.3 讓共性更有思想性
如果說知識目標是共性的“形”,那么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就是共性的“魂”.教學的目的,是既要在知識上立足,也要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立意.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把思想和情感有機地融合于共性中,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賦予共性更強的生命力.因此,對教材所蘊含的數學思想進行挖掘和重視,顯得尤為重要.在設計諸如“綜合與實踐”等課型時,不妨淡化繁雜的計算與證明目標,增加審美和鑒賞目標,更能體現數學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如學習“拱橋的設計”一節時,就可以把欣賞古今中外的著名橋梁、建立人與人溝通的友誼橋梁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把架設有形的“拱橋“上升為架設無形的“心橋”,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想得以進步,情感和價值觀得以升華.
2 凸顯個性
正如一個人必須具備鮮明的個性特點,才能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風格一樣.教學設計中只有專業知識的羅列還遠遠不夠,內容必須新穎生動,有棱有角,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才能引人入勝,獨樹一幟.否則只會給人落入俗套甚至流于形式的感覺.那么,怎樣在教學設計中體現個性呢?可以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2.1 在選取素材時體現個性
學習素材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基本載體,是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價值的重要資源.教學中,組織不同的素材或對相同素材的不同組織,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就截然不同,學習素材的選擇與教學往往會影響學生對素材知識的理解和數學能力的形成.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愛好和興趣,體現在教學設計上,就集中表現在對教學素材的選取上各有特色,因人而異.如一位教師酷愛詩歌,常借助詩歌備課,如在學習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時,就以一首詩作為教學素材:“我有一壺酒,攜著游春走;遇店加一倍,逢友飲一斗;店友經三處,沒了壺中酒;借問此壺中,當原多少酒?”.以詩為教學素材,可謂獨具匠心、別開生面。
2.2 在創設情境中體現個性
讓數學貼近實際,讓數學貼近生活,讓數學貼近社會,是數學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 [1 ].精心設計數學生活原型問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可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對知識學習的制導作用,來驅動、誘導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為達到目標而迫切學習的心理傾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不僅要體現專業知識,還應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如在設計“點、線、面”這一課時,一位教師就自編了一首小詩作為開場白:無數個點,組成了一條線.朋友,你喜歡直,還是喜歡彎?幾條線,構成了一個面.朋友,你喜歡窄,還是喜歡寬?幾個面,可以組成一個體,朋友,你喜歡完整,還是喜歡缺殘?這首富有啟迪性的小詩,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讓學生很快就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又如,在設計“三角形的外角和”的教學時,為了直觀展現外角和的場景,讓學生手拉手擺成如圖1的造型,進而引出圖2的圖形,就非常有新意并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3 在活動設計中體現個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之所以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脫離生活實際.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于那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概念等,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盡量引導他們從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原型”.從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出發,去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數學要躬行,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僅僅還原課本上的活動設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聯系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生活原型,設計出讓學生喜聞樂見而又個性鮮明的活動.如在學習“扇形統計圖”時,教材呈現的問題是光明中學七年級(2)班最喜歡的球類活動調查,這個問題固然簡單明晰,但顯然經過了加工,不是學生的生活原型,學生興趣肯定不高。因此,課前設計時,可嘗試改為以“誰是你最崇拜的人?”為題做一個調查活動.先讓學生列舉出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雷鋒、李娜、汪峰等,然后投票選出自己心中最崇拜的人(每生只能選一個),再根據計票結果,制作出相應的扇型統計圖.事實證明:這個富有創意的個性化設計,既新穎而又貼近學生生活,很受學生歡迎.
2.4 在例題和練習設計中體現個性
例題教學是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學生通過例題學習,獲取例題所蘊含的知識、方法或原理,從而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傳播解題技巧和技能.學生對例題的理解、掌握程度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有效性和學生的解題能力.由于課本例題相對固定且部分學生在課前就有預習,所以教師在設計例題時,如果照搬課本,可能讓學生索然無味,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例題的設計要盡量發揮個性,使其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如學習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一節時,課本例題是直接要求分解因式的題目,如果直接呈現,學生勢必興趣不高,所以可設計:一棵掛滿蘋果的蘋果樹,每個蘋果上都有一個多項式,學生隨機選取,先判斷能否用平方差公式分解,若能,摘下來分解;若不能,說明理由.由于添加了游戲的元素,一道看似枯燥的題目,變成讓學生興趣盎然的活動.
2.5 在練習設計中體現個性
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和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練習應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活動,著眼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千篇一律的重復.教師作為練習設計的策劃者,必須盡可能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個性化的練習,讓每一位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都能獲得發展.為此,可做以下幾點嘗試:(1)設計“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2)設計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練習,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3)設計針對學生薄弱之處的專項練習,達到查漏補缺的作用;(4)設計學生所熟悉的與鄉土人文或地理資源相結合的練習.如學習“鑲嵌”一節時,讓學生收集和整理身邊的相關圖案,然后在全班展覽.
總之,共性是教學設計的內涵,個性是教學設計的外延。只有兩者共同發展,合理發揮,才能適應新課程多層次、立體化、綜合性的要求;只有兩者得以足夠的重視,才能設計出更有特色、更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方略.
參考文獻:
[1]任勇.數學教育的智慧與境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