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中
【關鍵詞】 化學教學;實驗素材;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111—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初中化學中的實驗教學,為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基礎知識,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源泉,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合理優化教材內外的實驗情景素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巧設有效問題深化實驗情景素材
初中化學教材中的演示實驗素材都比較直觀,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其內容在某種程度上顯得比較單一,部分素材在知識系統中缺少寬度和深度。教師要充分挖掘素材并提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使其在主動參與中獲得新的知識。如在“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中和反應”的演示實驗教學中,素材僅僅是借助指示劑酚酞來判斷反應的發生。這時可提出:實驗為什么要加入酚酞?酚酞能換成石蕊嗎?不加指示劑可以嗎?酚酞是否參與了反應?然后指導學生設計加入酚酞、不加酚酞、指示劑改用石蕊和向中和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四組對比實驗進行探究。以富有思考性的問題,饒有趣味的實驗現象,有力體現出酚酞的“裁判”作用,突破了中和反應的教學難點。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既能理解,又記得牢,收到明顯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利用小組探究優化實驗情景素材
優化實驗情景素材、合理分組探究是改進實驗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根據學情,以表達能力強、觀察認真、思維靈敏、富有創新精神等不同能力優勢的學生相組合,提高小組合作效率。如在“酸堿鹽”學習中,教材安排了21個實驗素材。大多數教師采用演示實驗與經典習題相結合來突破教學難點和鞏固知識,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在新課教學后開展一節分組實驗探究課,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將演示實驗素材整合為分組驗證實驗,即指示劑變色規律、中和反應、酸與鹽反應、堿與可溶性鹽反應。同時創設生活實驗素材,融實驗于生活、育能力于實驗,如穿插自來水中氯離子的檢驗。恰當的分組,給力的探究,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達到對知識的內化和提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實際操作技能,增強了實驗教學的實效性。
三、借多媒體技術豐富實驗情景素材
多媒體技術可突破實驗條件、空間及時間的束縛,豐富情景素材,優化課堂結構。通過多媒體把生動的動畫、圖像、文字注解和聲音有機地集成顯示在屏幕上,實施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逼真模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電解水實驗中兩根玻璃管中刻度的變化、氫氧化鈉固體表面潮解現象,通過多媒體放大,克服可見度小的缺陷,使實驗更直觀。通過白板展臺,在表面皿中同時完成金屬鎂、鋅、鐵、銅跟稀鹽酸反應的對比實驗,縮短時間,增強實驗可比性。用動畫演繹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使化學變化呈現動態感、立體感、趣味感,為化學質量守恒定理和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播放一氧化碳中毒視頻,拓展課堂上無法操作、具有危險性和一些不規范操作引起的實驗后果,加深學生對實驗注意事項的印象、提高實驗操作的安全意識。
四、課內外相結合挖掘實驗情景素材
教材提供的實驗情景素材畢竟有限。教師應立足以人為本,緊扣學習目標,以教材內外結合為紐帶,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合理挖掘課外實驗情景素材,促進知識課內外的遷移,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開發學生潛能。配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一些家庭小實驗,如用食醋除去水垢、用鉛筆芯驗證石墨導電性。以生活中的廢棄物和常用物品為原料設計一些小實驗,如讓學生利用廢舊飲料瓶和注射器制作二氧化碳制取發生器。用塑料瓶代替集氣瓶、飲料管代替導管、塑料盒代替水槽,進行排水法收集人體呼出的氣體并檢驗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熟練基本操作,體會成功的快樂。學習“溶解度”時,先讓學生完成蔗糖溶解和加快其溶解的探究,而后進行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效果很佳。課內外相結合,讓學生融合在適宜、和諧的實驗情景中快樂探究,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總之,優化實驗情景素材是實驗教學中的一門藝術。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以情景素材為載體,使其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教學功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情景素材與初中化學教學有效結合的實踐研究(批準號:GS[2014]GHB06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