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良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拋物線;引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4—0125—01
對于拋物線概念的引入,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筆者在鑒賞中通過比較,形成了自己對每個案例的認識。下面,筆者把兩個案例展示出來,淺談自己的一些見解和看法。
案例一:利用橢圓和雙曲線的第二定義引出拋物線的定義
師:我們知道,到一個定點的距離和到一條定直線的距離的比若是常數(shù),當常數(shù)大于0小于1時,軌跡是橢圓。那么當常數(shù)等于1時,軌跡是什么曲線呢?
生:拋物線。
師: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第三種圓錐曲線——拋物線”(板書課題)
……
案例二:以實例為背景直觀感知拋物線
師:姚明有許多優(yōu)越條件,投籃的拋物線技術也是一關鍵因素。生活中還有哪些拋物線運動的圖片?
生:彩虹、拋物線型橋梁、噴泉等等。
師:初中從函數(shù)角度學習了拋物線,今天從曲線與方程角度學習拋物線。
……
案例一雖然有助于學生理解圓錐曲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但考慮到圓錐曲線定義已經(jīng)淡出課本,教材與新課標已經(jīng)不進行要求。教材只在第47頁例6、第50頁習題B組題3題和信息技術應用給出第二定義求橢圓方程的實例,在第59頁例5、62頁習題B組第3題又給出用第二定義求雙曲線方程的實例,最后又在76頁閱讀與思考和79頁小結6中明確指出圓錐曲線可在第二定義下得到統(tǒng)一,目的是學生對圓錐曲線第二定義有所了解,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開拓視野。因此,這種引入缺乏基礎,不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
案例二從生活中的拋物線引入,通過大量圖片首先使學生對拋物線有了較強的感性認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了自主探究的意識,再通過分組討論,探究動點M滿足的幾何條件,拋出拋物線定義,最后畫出圖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但是筆者認為直接探究M滿足的幾何條件,沒有揭示概念的發(fā)生過程,有點強加于人的感覺。筆者對案例二部分進行了修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師:初中從函數(shù)角度學習了拋物線,今天從曲線與方程角度學習拋物線,拋物線到底有怎樣的幾何特征,還有哪些幾何性質?
生:(略)。
師:橢圓定義怎樣敘述?如果把二個定點改為定直線,問題就變成到一個定點和到一條定直線距離的距離問題,這兩個距離簡單關系有哪些?怎樣作符合條件的點M?
生:(略)。
筆者認為對拋物線概念的引入必須遵循三個原則:一要以典型事例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感受概念的形成過程,要在學生的就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感受到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概念的自然形成過程;二要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必須遵循先定義、后圖象的教學順序;三要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與參與程度。本設計中,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符合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把學生熟知的橢圓定義作為學生的認知基礎,提出問題。接著從形的角度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感受動點M滿足的幾何條件,最后拋出了拋物線的定義,照應了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概念的形成自然流暢。由于學生發(fā)現(xiàn)點M滿足的幾何條件與橢圓、雙曲線不同,因此其軌跡不是橢圓、雙曲線,從而使拋物線的定義的引出合情合理。其次教學順序符合教學規(guī)律:先定義,后圖象。教師可用幾何畫板將學生的做法展示出來,通過拖動點M,觀察點M的軌跡,讓學生知道因為它符合拋物線的定義,避免先圖象后定義造成學生誤解,誤認為像拋物線所以叫拋物線;最后通過問題探究使學生明確二次函數(shù)圖象為什么也叫拋物線這一疑惑。我們知道,在學拋物線定義之前,學生對拋物線的認識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知道二次函數(shù)圖象是拋物線,而不知道為什么二次函數(shù)圖象是拋物線,所以探究顯得相當必要,使學生明白二次函數(shù)滿足拋物線定義,強化了學生對拋物線的理解,把新知識和舊知識融為一體。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