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新
摘 要:作文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作文往往成為令師生頭疼的問題,如何讓小學作文擺脫當前困境,需要師生一起努力,筆者從生活入手,在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環境、指導學生在生活中選取素材、拓展學生寫作空間與時間、引導學生參與各類活動等方面,對學生作文進行指導,提高了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關鍵詞:生活化;寫作;作文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16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91
在語文學習中,寫作是尤其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成效的重要體現。但是,我們在針對作文教學的時候,往往顯得虎頭蛇尾,頭重腳輕,對于作文的指導和寫作經常是簡單的指導或者是讓學生參考相關的作文書。因此,學生的作文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高低不一。在三十多年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我一直堅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生活化的要求,不僅要求他們的作文內容要反映實際生活,而在對他們的作文指導中也做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一、指導學生觀察環境
指導學生用心觀察身邊的各種環境,比如學校、家庭、村社周邊的種種環境,以及它們在不同季節呈現的不同景色。在學生的作文中,經常出現各種美麗的景色,但是,仔細閱讀后發現,這些都不是學生自己的所見,而是直接抄寫作文書或其他途徑的景色,讓人感到都是虛擬的景色,而對身邊的景色學生卻不會描寫。這樣的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而我們教師進行作文指導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和描寫身邊的景色,只有去反映真實的內容,讀起來才能身臨其境。
只有引導學生親身去觀察身邊的景色,自身有了親自的體驗和感受,才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寫作的情趣,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寫出的作文就有了真實性,同時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指導學生選取素材
指導學生學會從日常的實際生活中選取寫作的素材。特別是敘事的作文更是應該以生活中的人和事為主。有感情的文章,才能讓讀者體會和感受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而感情來源于生活,要把文章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景,有聲有色,就要“成竹在胸”,親身體驗生活,把自己的真實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一次作文,要求學生寫一件感人的事,原以為學生會以自己生活中與家人、朋友、同學之間發生的感人的事為主來寫,誰知收到作文后大失所望。學生的作文分為三類,一類是自己生病了,媽媽背她去看病的故事,一類是幫盲人過馬路的故事,還有一類是與爺爺奶奶沖突后自己主動承認錯誤的事。這樣的文章根本就是無病呻吟,缺乏基本的感情基礎,達不到作文的要求。為此,我重點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首先讓學生回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的事,和自己父母的,與爺爺奶奶的,同同學朋友的真實的事情,在這件事情中的所見所感,言行情感等,都有哪些具體的情感體驗,感動、高興、喜歡、傷心等,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
只有積極地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選取符合要求的寫作素材,才能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來。也只有這樣的文章才會感情真摯,讓人難以忘懷,才能感染讀者,使讀者置身其中,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拓展學生寫作空間和時間
到身邊的環境中去,親近大自然,感受鄉村的美麗景色,拓展學生寫作的空間和時間。在鄉村,四季不同的景色,朝霞和夕陽,春露秋霜,夏雨冬雪等自然景觀都是值得我們仔細觀察和描寫的對象。但是往往是身邊的景色,學生卻沒有去仔細觀察和描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課堂或課外活動時間帶領學生有意識地去觀察這些身邊的美麗景色,讓他們把這些美景通過自己的妙筆寫下來,展現家鄉的美麗風光。
所以,平時帶領學生走近大自然,走到田野中、樹林里、小河邊觀察,拓寬學生寫作的視野和素材。學校所在的村社位于黑河沿岸,一年四季黑河為同學們展現了它四季的美景,所以,在春夏秋冬時期,我都會帶領學生到河邊去看一看,觀察四季不同的風光。春花的燦爛,夏草的茂盛,秋水的濤濤,冬雪的潔白,它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學生觀察后寫出的作文也滲透出黑河的美麗景色。
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活動積累體驗
通過表演課本劇、小品等各種課堂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體驗不同的情景,進行角色的轉換,積累不同的感受,把自己參加具體活動的經過和自身的感受寫下來,就是很好的作文。如果把課文中的故事通過小品、課本劇等形式再現的話,學生就有了耳聞目睹事情的親身經過,發揮想象,寫起作文來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調查、采訪、問卷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讓實際的生活進入學生的作文世界,讓作文真實地反映自身的生活體驗,這樣才能有好的作文。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就如泉涌,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只有讓學生的作文與實際的生活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的作文水平更好地提升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