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循環農業技術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為出發點,論證了循環農業技術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科學的實現途徑;分析了循環農業技術對我國農產品競爭力提升的支撐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循環農業技術以提升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循環農業技術;可持續發展;農產品競爭力
一、循環農業技術對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必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產品競爭力是學者們普遍關注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競爭力已然是研究的重點。農產品競爭力目前尚唯未有統一的認識。通常認為農產品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產品參與市場競爭、獲取市場份額并能持續獲利的綜合能力。在我國,農產品生產科技當前的投入普遍較低,生產方式多為粗放經營,其質量很難符合國際環境標準,所以經常受到關稅制裁和綠色貿易壁壘的障礙。聯合國有關機構的文件顯示,我國每年有高至74億美元的出口農產品因為“綠色壁壘”的影響而被退回。相關專家分析指出,綠色壁壘給我國外貿出口產品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大大超越反傾銷案件造成的影響程度,已經成為入世后中國農業經濟科學發展道路上一個刻不容緩的攻堅要題。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盡快加速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堅定地踐行安全高效綠色的農業科學發展道路。為此,文章試圖從循環農業技術發展的視角來探討農產品競爭力。
二、循環農業技術在農產品競爭力提升的支撐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1.科學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主體單一、數量不夠,結構失調。科技的發展與進步首先得依托資金的支持,資金投入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支撐力量。各國的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的科技投入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相一致,一般保持在國民生產總值的2.2%-3.5%,目前我國的科技投入的強度還遠遠不夠,但正在逐步地增長之中。
當前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投入的大致現況為:由于對農業科技重要性認識的增強,我國對于科技的投入正相應持續地增大,投入力度也在加強,仍然存在投入的總量少,投資主體較為單一;投入效益低,結構失調等問題。
2.循環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市場性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由于循環農業科技產品是一種準公共產品,目前未形成面向市場與農民的技術需求、致力于生產與流通的研發機制,導致能夠明顯提高消費者價值與生產者效益的品種與工藝技術的供給嚴重短缺。農業技術力量較為分散,以至于農業科技應用相關升級十分緩慢,農業新技術轉型產業化也是龜速前行,農業科技成果產出率也低的可憐。有研究資料顯示,當前農業科技成果在我國的轉化率沒超過40%,而在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的甚至超過80%,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還尚不完善。當前的農業推廣體系,局部地區甚至呈現“線斷、網破、人散”的殘破局面。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業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率偏低,使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未能在廣大農村得到普及,從而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競爭力。
3.循環農業技術研究開發的產權激勵機制不健全。循環農業技術研究開發的產權激勵機制的不健全使得全社會對于農業科技研究開發的投資,長期未達到農業主體為提升自我競爭力而對技術供給支持所要求的水平。沒有產權制度的規制與導向,農業技術開發的熱情沒有得到激勵,因此循環農業科技的投入產出率不高。
4.循環農業技術人才匱乏,數量與質量都不高。(1)農業技術人才數量不足,總體科技素質不高。低學歷人員占比較大,高學歷者比較匱乏。農業職業技術院校是基層農技人員培養的主要基地,其對于我國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輸出狀況不理想:農業技術人員輸出的總量缺乏,農業相關專業的數量呈現劇減,以及農技人才培養質量偏低。(2)基層農技人才流失嚴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始,在歷次機構改革之中,農技站這樣的基層事業單位被“脫鉤”與“斷奶”,機構撤并,人員分流,站所被拍賣,無數農技人員陷入了“三無”的尷尬境地,工資沒著落,養老沒保障,辦公沒場所,農技推廣體系正居于殘破的邊緣,有人曾這樣描述農技人員的處境。(3)人才創新意識的薄弱。我國傳統教育沒有創新意識這方面的教育,缺乏研究性的學習,以至于人才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不強。(4)人才的繼續教育創新機制不健全。在職人員的教育與培訓能夠很大程度提高人員的創造能力與綜合素質,它和物質資本的投資相比較更能得到長期的效益,可目前我國還未有真正意識到人才繼續教育所帶來的收益,沒有建立完善的繼續教育機制。
三、基于循環農業技術,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1.不斷加強政府對于循環農業技術發展的支持力度,推廣應用循環農業新技術。循環農業經濟其實是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場革命,可以增加農產品的競爭力,但循環農業的發展亟需以先進技術作為依托。政府需加強對循環農業技術的支持力度。第一,政府對于一些對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有巨大影響力的核心循環農業技術,比如再循環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與系統化技術等,那么政府需要重點支持;第二,政府應該創設好的機制或平臺,讓農業科研機構可以盡可能多地發揮它的光和熱。使科研機構,各大高校以及企業資源得到更優的整合。第三,政府要多想辦法,牽頭使循環農業技術得到盡快、有效的普及,讓農民真正懂技術,會技術,由此生產出的農產品更綠色、更環保、更安全、更節能、更高效。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也能因此持續得到增強。
2.培育循環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新型農民,確保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人力支撐。在所有生產要素中,人是最為活躍的因素。循環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及生產豆離不開技術人才的支持。而具體接納應用技術的農民的意識、文化素養,生產技能以及經營水平也會對農業技術的運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影響我國農產品的競爭能力。因而急需開展多層次的農民培訓規模、多形式農民培訓手段以及多渠道的培訓方向,為我國農業發展輸送一支支有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業人才隊伍。
3.調整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增強農產品品質,提高競爭力。第一,要開發、推廣優良品種與配套技術,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將農業逐步引向循環農業。提高優質品種的規模與比重。根據各地特殊的農業自然資源稟賦,研究開發病蟲害防治技術、育種技術等配套的先進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增強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第二,要發展農業產品深加工、貯藏與保鮮等技術,延伸農業產業鏈。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著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快速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科學技術含量。
4.加強循環農業技術的普及工作,提升農業技術對農產品競爭力的作用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循環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農業技術推廣的體制,盡量發揮農技推廣的公益性,改變過去單靠行政手段的推廣模式,使行政力量與市場機制有機地結合,大力開拓農業技術市場,對人才、技術、信息與資金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地配置,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5.加強對我國循環農業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循環農業技術產品的外部性強,非常容易造成搭便車的現象,從而導致技術研發缺乏動力,不利于提升農產品技術的進步,不利于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循環農業技術創新的最為重要保障機制就是知識產權需要良好的保護。知識產權包括商標、專利以及版權等,專利制度是其之核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從以下4個方面對循環農業技術的發展提供強勁的支持:第一,可以為循環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創設有力的環境;第二,是有利于激勵支持循環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第三,提升循環農業技術的大規模普及;第四,為循環農業領域更好地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四、結語
循環農業技術的進步有利于產出高質、高產、生態、綠色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然而,循環農業技術的進步是一個有序的也是漸進的科學的過程,需要從資金、人才、科技創新以及制度安排等方面來對它提供支持,使之真正能為循環農業發展,農產品競爭力的增強起到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鄧旭霞,劉純陽.湖南省循環農業技術水平綜合評價與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7):1706-1711.
[2]張學華,胡求光.農業技術進步影響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經濟,2013,6(3)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