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妙娟
[摘要]教師直接承擔著學校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教師的不當行為可能對學生產生精神傷害。在現代教育下教師在教學和管理中運用合理的方法及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人格的關鍵。
[關鍵詞]隱性傷害 平等 教學觀念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146-02
人格是人心理特征的總和,它是后天從事實踐活動的產物。現代教育是“人”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健全人格,教育不僅限于知識的傳授,還需要讓人學會以辯證的態度去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看待他人,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面對順境與逆境,努力做一位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上進者。中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家庭、環境、學校等,其中,學校教師對中學生人格影響最直接,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教師直接承擔對后天人格形成的培養任務,教師在教學和日常管理中的不當行為容易對學生造成精神傷害,而在教學中的態度及方法,對塑造學生人格則可起積極作用。
一、教師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對學生的不公平對待
教師在處理某些學生問題的時候,容易憑借個人主觀意識進行差別對待,甚至少數教師還會因為學生的外貌、家庭環境等原因對學生實行差別對待。例如在安排座位或者在課堂上提問的差別對待,這形成了一種有意無意的歧視,而這種歧視給學生帶來了嚴重的精神壓力,使學生變得自卑。
(二)以考試成績作為促學手段
長期以來,學校中有將學生學習成績考試分數進行排名并公布的慣例,并用其作為快慢分班或學生排座位的依據。事實上,大多數學生不贊成公布成績的做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考試成績更加敏感和重視,教師公開公布學生成績,將學生分數排名次,并強行用于各種方式管理中,容易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可能引發某些不該發生的悲劇。
(三)對學生語言感情傷害和體罰
在教學中,少數教師急功近利,為了出成績,對后進生進行語言侮辱、嘲諷、譏笑、挖苦,給學生帶來心理傷害。另外,當前教師對學生明顯性體罰已基本不存在,但變相體罰對學生的傷害有過于體罰。以上現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教師的自身素質的欠缺,主要表現在:
1.教師教學觀念。傳統教育重結果不重過程,不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只重學生成績。這是由于應試教育中衡量教師水平的是學生成績,因此,評價學生好壞以成績為基準,形成“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的評價體系。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把培養學生全面發作為目標。
2.教師的法律和首選意識較差。《教師法》第8條規定:“教師負有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義務。”然而,有些教師雖從事教師職業,卻缺乏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把學生當接受知識機器,不尊重學生人格,對老師職業缺乏深刻認識,不能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總之,老師對學生人格影響在學校環境中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階段,自尊心極易受到傷害。老師一個漠視的眼神、一句冷酷無情的話語,都能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在對待和處理學生問題上,有些教師為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不管事實,不講藝術,諷刺和挖苦學生,直接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這樣學生可能處于“高壓”和“強權”之下,時時惟命是從,鮮活的個性逐漸泯滅,容易養成怯懦畏縮、優柔寡斷的弱者性格,也可能為避免教師的進一步傷害而陽奉陰違,或者由于怨恨進而產生反抗和逆反心理。在這樣情況下,學生可能對自己否定、迷茫,對他人、集體、社會的認識偏激。如果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沒有從教師身上學到過正確的對人、對事的做法,卻始終處于尊嚴被漠視、權利被剝奪的處境,那么,有朝一日進入社會后,如何能成為社會的合格一員呢?
二、如何發揮教師在培養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
(一)改變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的革新就是要真正確立起新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觀,確立每位學生全方位發展的新價值觀念。教學的目標應該由過去注重傳授知識和積累知識往全面提升學生素質轉變,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從過去的教師主體轉為學生主體,從教師的權威和學生的服從,發展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要使教育真正培養出全面發展人格,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以學生為主體,樹立平等教育觀。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質是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論”的教育思想。教師和學生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和身份,彼此構成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在社會關系意義上,師生天然是不平等的,但是人格關系上,師生之間卻是絕對平等的。隨著社會民主意識過程的加快,學生對待平等的渴望遠甚于包括老師在內的任何一個群體組織;而與此同時,老師作為知識分子,接受教育雖先于學生,但老師所接受的基本是傳統文化,以師道尊嚴為主的師生關系影響較深,使老師天然有一種被尊重的需要,特別是被學生的尊重。在這樣反差中,學生常常覺得老師高高在上,感情上不能融合。教師應該視學生為平等的個體,多與學生進行感情交流,體驗學生自身的情感,不輕易貶低、損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全方位了解每位學生。
2.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核心的和基礎的活動,師生關系是對學生具有影響力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與老師教學有很大關系,在教學中處理學生問題不公正公平,對屢教不改的落后生進行教育時缺乏耐心,學生存在冤屈時候不容學生辯解便惡語相向等這些做法,都會影響師生間的和諧關系。教師在教育關系中起到指導作用,不能因為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強加自己的喜惡于學生。就是說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獨立的關系,作為一名教師,即便自己的尊嚴在某些情況下受到損害,也不能輕易感情用事。在評價中給予建設性的評語,用心跟學生溝通交流,學生一定能體會到教師真誠的期望,進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采取全面的教學評價機制
實施新課改期間要求對學生評價的內容應多元化,帶領學生全方位發展、有個性成長。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有技巧、有方法,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評價學生的內容應直接體現教育目標,是對教育觀、人本觀的反映,教育在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合格公民的同時,也應教會每位學生擁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評價時,不能僅是看考試成績而定義一個學生是好或者差,也不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評價,更不是僅看當下,而是全方位的、動態的、交互的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應是學生的自我發現、自我認識、自我調節的重要途徑,而不應成為學生緊張、焦慮、苦惱的來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進行診斷性目標評價,根據不同學生心理及行為特征進行評價,教學評價的全面革新是保障教師在教學中避免對學生造成隱性傷害的保障,也是當前真正實行新課程改革能否培養健全人格的試金石。
有益于培養健全人格的教學評價標準、手段應該包括:首先,提升評價功能,教學評價應該使評價多功能化,重視評價的鑒別與選拔,將激勵的發展性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評價標準應該多元化,力求多元化的價值觀,不應讓評價對象一直處于同一個模式之下;再次,評價的指標也應該多元化,不應是以往的以學業成就為主,要以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為標準,例如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不斷創新的精神、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良好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都應該是教學評價的指標;最后,教學評價主體互動化、多元化,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評價,而是學生和教師處于平等地位,評價的過程也是雙向選擇、協商溝通的過程。
(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格培養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滲透教學法在各種課堂中有意識地、自覺地運用心理咨詢理論與技術(包括創設積極的課堂氣氛、開展各種活動等)來激發學生參與生活和與人共處、交往的感情活動。如采取團體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參加到角色扮演中,組織成員的參與非常有助于學生成員之間獲得情感支持,感受積極的體驗。由于不同的學生心理存在差異,因此,提供機會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往,可以使學生發現對方的優點,找出自己的不足,實現積極影響,在相互間建立成員之間的負擔、接納的態度。教師還要注意到學生的個體不同,可以在同一個班中,讓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共同討論問題,集思廣益,讓學生擁有健康的交往心理。
處于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面對價值觀的沖突、疑惑甚至價值觀混亂。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把學生錯誤、消極的價值取向引導到有意義正確的道路上,而不是冷眼旁觀或者做一個沒有價值取向的人。課堂上教學生創造思維的發揮可能出現價值觀的偏差。如在學習《白毛女》一文后,老師讓學生講講自己的感受,竟然有學生責怪楊白勞,說他欠債不還,還說喜兒太沒眼光,黃世仁是所謂的高富帥,還不肯嫁他,這些是舊時代的客觀錯位帶來的價值混亂。學生沒有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在社會背景差異下引發的價值觀的混亂,適當地引導,實現育人功能。教師要大膽采用使學生信服的“高招”,如學科滲透教育可以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心理健康教育,它內容廣泛,包括創設積極課堂氣氛、老師與學生關系、同學之間健康交往模式等,它使學生在學習中參與到教學所營造的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是老師教書育人的一項重要內容。
(四)加強老師的自身素質
老師是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的承擔者和影響者,所以在新課改下,人格培養要以教師素質提高為前提。
道德素質低下的老師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隱性傷害,而學生處于不成熟和弱勢,不能對這種隱性傷害實現有效控制。提高教師個人素質、加強師德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的有效方式。教育部門應該對師德修養欠缺這一現狀提出有效措施,加強教師師德培訓,理論聯系實踐,提升教師自身修養。教育是培養人的一項社會活動,教師必須具備極強的職業責任感以及高漲的職業熱情,善于用發展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優點,還須不斷自我反省、修正教育學生的方法,便于找出差距與不足,隨時隨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思想進行調整,不斷磨練提升教學藝術,樹立高尚的師德,堅決摒棄對學生進行心靈暴力的陋習。教師還需要加強自我監控的能力,對自身的情感思想、行為等進行自覺、積極的監控。教師處在當今科學技術調試發展、社會飛速進步的信息時代,與時俱進,適應開拓進取的時代要求,適應教育工作的需要,提高教師的全面素質,是核心任務。
(五)教師要有健康和諧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不健康會影響到學生的人格、心理健康。想要為祖國培養優秀的人才,就必須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康美麗的心靈,這也要求教師擁有良好、健全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品格情操,良好的師德素養,堅忍不拔的教育意志。教師要有優質、健康的心理,不僅要捧出一顆心,熱愛教育事業,還要善于進行自我的心理調節及保健,能夠清醒地認識自我,辯證地對待自身缺陷,積極努力地實現提升。教師是春蠶、是園丁、是指路的明燈,過多的贊譽往往會讓教師迷失、困惑,導致心理壓力過大,這也要求教師能不斷自我調節,在保護自身心理健全的同時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戴斌榮,劉正萍.教師對學生隱性傷害[J]天津師范學校學報,2005(02).
[2]鄭金洲.教育碎思[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