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英
[摘要]緊緊圍繞學校轉型發展的需要,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交通運輸專業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本文介紹了沈陽大學交通運輸專業在學校轉型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實現途徑,這將對進一步提高我國高等院校深入推進轉型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轉型發展 人才培養目標 校企合作 交通運輸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243-01
一、人才培養目標
沈陽大學交通運輸專業從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為根本出發點,遵循教育規律和質量管理規律,運用教育科學、管理科學、全面質量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針對我校交通運輸專業的情況,采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對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交通運輸專業旨在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具備較堅實的數學、經濟以及工程技術基礎知識,系統掌握軌道交通自動控制、生產管理以及業務運營等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能夠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從事軌道交通組織調度、工程控制、自動檢測、運營管理和載運工具技術使用等的高級工程技術應用人才。
二、目標實現途徑
我們根據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生源的差異化,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實施了應用型人才的多元化培養,即針對不同的學生,根據其認知特點和本人學習期望,強化技術應用能力培養。2012年我們修訂了交通運輸專業的培養方案,采用“滿足學生就業、升學、個性發展”的教學方式,在課程體系中,注意實踐能力的培養,減少理論學時,加大實踐學時,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1-3]
我校交通運輸專業通過與渾南有軌,沈陽地鐵,天久集團等公司校企合作,進行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的內容涵蓋了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實習實訓、畢業生就業、科研競賽等領域。在解決學生實訓、實習及就業等問題的同時,也可以促進企業領先一步吸納優秀人才,開展產學研結合,推動企業發展。在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校企通過互惠互利、有效實現優勢互補、充分合作實現共贏和共同發展。[4]
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和企業崗位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課程設置,依托企業辦專業,做強專業促就業,校企深度融合,工學深度結合,學生得到了鍛煉,企業獲得了效益,專業得到了提升,初步形成了學生、企業、專業三贏的良性發展格局。學校改革教育模式,探索多種合作辦學形式,一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合作,力求生產過程和教學過程相結合、專業教材和崗位標準相結合、專任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相結合。[5,6]二是在學生培養規格上,學校以實踐應用能力為重點,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崗位需要,在抓好學生德育和智育的基礎上引進企業文化,讓學生在校學習時就關注企業、熱愛企業。2015年,我們對培養方案做了重大修改,增加了職業素養課程,由學校、學生、合作企業三方共同協作,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和社會能力;三是在合作內容上,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學校邀請企業領導和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指導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的制定,把企業對人才知識、能力及素質的需求,落實到課程體系的支撐上,貫穿到教學實施的全程塑造中,實現多樣性和個性化教學。
三、人才培養具備的能力
本專業側重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人才培養。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交通運輸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對城市軌道交通運輸工具的科學運用、控制、組織和管理能力,具備合理解決交通運輸系統規劃和運輸組織調度等的基本能力。掌握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安全、管理、調度、組織等方面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軌道交通運輸組織、軌道交通運輸生產、軌道交通運輸安全控制與應急處理的基本能力。
四、結語
我校交通運輸專業為適應高校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對學生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我們要勇于創新和嘗試,廣泛學習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不斷地把教育教學改革推向深入,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齊平,朱家勇.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及其實現之策略[J].高教論壇,2010,6(06):51-54.
[2]陳蓉,陳紅仙.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專業實驗教學與人才培養初探[J]. 科教文匯旬刊,2015(7):51-52.
[3]李崇光,陳曉琳.構建農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萍迹?011(10):11-14.
[4]王紀玉.以就業為導向的旅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2):16-18.
[5]黃冰.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33(03):192-193.
[6]盧寶臣.創新創業教育視閾下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07(07):51-52.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