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東,邱水強,陳強,張建明,葛新,馬海棠,孫梅鳳
(上海市江灣醫院骨科,上?!?00434)
?
腓骨鉤鋼板治療外踝骨折的臨床分析
羅振東,邱水強,陳強,張建明,葛新,馬海棠,孫梅鳳
(上海市江灣醫院骨科,上海200434)
摘要:目的分析腓骨鉤鋼板治療外踝骨折的療效及術后恢復情況。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在本院手術治療的45 例包含外踝骨折的踝關節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對踝關節損傷者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外踝根據骨折情況應用腓骨鉤鋼板固定(A組)、解剖鋼板固定(B組),內踝及后踝用1~2空心釘固定或鋼板固定。術后對患者的療效進行跟蹤評估。結果本組45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為9~24個月,平均11個月。A組手術時間少于B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71,P<0.05);A組出血量少于B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80,P<0.05);A組功能評分高于B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8,P<0.05);A組、B組術后并發癥例數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х2=3.92,P<0.05)。結論采取腓骨鉤鋼板手術治療外踝骨折,患者恢復快,功能恢復良好,并發癥少。
關鍵詞:腓骨鉤;鋼板;治療;外踝;骨折
外踝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尤其是在伴有骨質疏松的患者發生率更高。外踝骨折常為不穩定性,常規的內固定難以有效固定,以至引起內固定松動、螺釘脫出等并發癥發生。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術治療的45 例包含外踝骨折的踝關節骨折患者,分別采用腓骨鉤鋼板固定、解剖鋼板固定。對比分析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病例納入標準:符合踝關節骨折的診斷標準;有明確手術適應證;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開放性骨折一期清創內固定。45 例包含外踝骨折的踝關節骨折患者,其中19 例男性,26 例女性,年齡18~81 歲,平均(53.8±9.5) 歲;所有患者踝關節行X線及三維CT檢查。造成骨折的原因:35 例是跌倒或扭傷引起的,交通事故傷9 例,墜落傷1 例。全部病例中,閉合性損傷40 例,開放性損傷5 例。其中5 例三踝骨折患者踝關節周圍出現水皰,于傷后2周之內水皰完全消退后行手術治療。45 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使用腓骨鉤鋼板患者29 例(A組),使用解剖鋼板患者16 例(B組)。
1.2方法入院后,抬高患肢,支具或石膏固定,消腫治療。常規攝踝關節正側位X線片,CT三維重建。傷后14d內進行手術。兩組患者行連續硬膜外麻醉,神經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在止血帶的使用下,于腓骨外側弧形切口,剝離皮下組織后行骨折復位。復位后,A組使用腓骨鉤鋼板,遠端鉤插入外踝骨,糾正腓骨的短縮、位移和旋轉畸形后螺釘固定;B組放置解剖鋼板,使用螺釘固定。術后抗生素預防應用1~2d,抬高患肢,踝關節功能位外固定3~4周,4~6周扶拐杖練習,逐漸負重,12~16周后完全負重。
2結果
對45 例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9~24個月,平均11個月。按照踝關節Baird-Jackson評分系統[1]進行評價,A組:優17 例,良8 例,可3 例,差1 例,優良率為86.2%。隨訪所有A組患者腓骨鉤進腓距關節對患者踝關節功能無明顯影響。并發癥:傷口感染1 例。B組:優9 例,良3 例,可2 例,差2 例,優良率為75%。并發癥:開放性骨折傷口皮緣壞死2 例,換藥后愈合;螺釘脫出2 例,創傷性關節炎1 例。兩組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х2=3.92,P<0.05)。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Baird-Jackson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Baird-Jackson評分比較
典型病例一為57 歲男性患者,因左三踝骨折入院,行左腓骨遠端骨折切開復位腓骨鉤鋼板固定+內后踝閉合復位空心螺釘固定術,術后隨訪其踝關節功能評分86.3分(見圖1)。
圖1 腓骨鉤鋼板固定外踝骨折術后正側位X線片
典型病例二為51 歲男性患者,因右內外踝骨折入院,行右腓骨遠端骨折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內踝閉合復位空心螺釘固定術,術后隨訪其踝關節功能評分79.6分(見圖2)。
3討論
外踝骨折解剖復位是踝關節骨折最重要的操作之一,外踝骨折治療的關鍵是恢復腓骨的長度及腓骨、脛骨遠端的解剖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第一步是重建腓骨。如果腓骨骨折處位于脛腓聯合平面或骨折呈斜形者,手術必須注意糾正骨折端重疊關系,否則外踝向上移位導致創傷性關節炎[2]。如果腓骨是多發性骨折就采用間接復位和微創的方法。腓骨短縮可引起踝穴的增寬,導致踝關節的不穩定、創傷性關節炎。腓骨短縮2 mm、外移5 mm或外旋5°,均可引起踝關節壓力明顯的變化[3]。固定外踝意義是防止距骨外側半脫位,達到下脛腓關節解剖結構的一致性,因此恢復腓骨長度以及腓骨遠端和脛骨解剖關系是外踝骨折復位和固定的關鍵[4]。
圖2 解剖鋼板固定外踝骨折術后正側位X線片
本研究中A組手術時間少于B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71,P<0.05);A組出血量少于B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80,P<0.05);A組功能評分高于B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8,P<0.05)。A組術后并發癥少于B組,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х2=3.92,P<0.05)。踝關節所承載主要應力為負重和扭轉的應力,踝關節骨折患者為滿足早期的功能鍛煉,需要對外踝骨折提供良好的支撐能力和抗扭轉的能力[5],這就要求對腓骨遠端骨折塊有多釘牢靠固定,以便提供有效把持性能及抗壓的能力。當外踝遠端骨折塊較小、骨折粉碎、骨質疏松時,就無法達到多釘牢固固定的作用,而無法早期活動。腓骨鉤鋼板能滿足手術操作的要求[6]:a)腓骨鉤鋼板薄,可避免擠壓周圍的軟組織,腓骨鉤狀鋼板的遠端具有2個鋒利尖鉤。錘擊后便進入外踝尖骨質,并與遠端的1~2 枚螺釘在骨折遠端形成三角形立體固定,其鉤狀爪能有效抓住腓骨遠端的骨塊,提高抗扭轉性能,加強穩定性。b)腓骨鉤狀鋼板外翻角為13°,適合外踝弧度,可防止外踝內移、外翻,避免踝穴的壓力過大、變窄或變寬。c)具有多種規格,并與外踝尖膨大處相適應,符合外踝形態,應用時無需預彎,且在操作上比較方便,減少手術的時間及出血量,能恢復外踝正常的外翻角及長度等解剖結構。腓骨鉤鋼板這些特性使手術治療外踝骨折的并發癥少,能使骨折穩定固定,早期功能訓練,功能恢復好,適用于各種類型外踝骨折,特別適用于腓骨遠端骨折塊小、嚴重的粉碎性骨折、老年骨質疏松的患者。術后隨訪,A組患者可早期功能鍛煉,無骨折移位、螺釘的脫出現象。
對于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應遵循其生理特性,恢復解剖關系和力學穩定性,良好復位、穩定的內固定、早期功能訓練是得到良好功能的保證[7]。
參考文獻:
[1]BairdRA,JacksonST.Fracturesofthedistalpartofthefibulawithassociatieddisaupitionofthedeltoidligament:treatmentwithoutrepairofthedeltoidligament[J].JBoneJointSurg(Am),1987,69(A):1346-1352.1
[2]趙巨偉,仇小華,周慶文.踝關節骨折合并距骨軟骨損傷的手術治療[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4):470.1
[3]ParkJC,MclaurinTM.Acutesyndesmosisinjuriesassociatedwithanklefractures[J].BullNYUHospJointDiseases,2009,67(1):39-44.1
[4]朱金強,沈柏曉,楊文峰.手術治療涉及后踝的踝關節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6):702-703.1
[5]岳曉東,張紹華,張海波.踝關節后側入路結合后側腓骨鋼板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3):271-273.1
[6]謝鳴,趙晶晶,方真華.腓骨鉤狀鋼板在腓骨遠端不穩定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10,30(7):658-661.1
[7]陳雁西,俞光榮.踝關節骨折的治療策略與數字化臨床路徑[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3):275-284.
作者簡介:羅振東(1965- ),男,副主任醫師,上海市江灣醫院骨科,200434。
收稿日期:2015-11-18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5572(2016)04-03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