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熠
【摘 要】本文就英語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作探析,闡述提問的有效性和藝術性,對豐富學生認知視野和思維的推動作用。圍繞提問的有效性,從問題難易程度、提問多樣化和延展性,注重啟發思考,對豐富學生認知思維起到一定正面遷移作用。注重提問的藝術性,從觀察學生表現、靈活多樣提問、環環相扣指導等方面注重循循善誘,利于增強學生的問題探究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英語;提問;有效;藝術
課堂提問,作為師生交流的重要途徑,體現了教與學的信息互通與知識傳輸的有機融和,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重要輔助手段。不過,受課時進度、教學內容、學生實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往往采取“快餐”式的提問,讓課堂教學缺少一定的議論紛紛和質疑不斷的景象。提問也就成了流水作業,使學生沒有時間思考,甚至不知所措;問題缺少一定深度和廣度,學生不能很好把握老師所提問題的指向。走出這樣的格局,讓學生大膽質疑和主動構思,給他們更自由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在主動應對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他們豐富思考,提高英語學習綜合運用能力。
一、提問應突出“有效性”:引導學生會思考
(一)圍繞差異,把握問題難易度
因材施教是英語教學的核心原則,更是教師應該把握的方向。圍繞學生差異,設置與他們學習能力相關的問題,更能夠起到引導促進的作用。設置難易適當的問題,能使得學生在有針對性選擇運用中獲得更多的感知。
如,在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A trip to Hong Kong”的教學中,我根據課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經歷,設置了如下的問題: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 What is in Hong Kong?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Hong Kong?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進行主動選擇應答。這樣的問題設計讓學生在自我選擇探尋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思考,幫助他們豐富思維。
讓學生的學習差異在問題中得到體現,鼓勵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找到問題切入點,更利于優化教學策略。按照學生差異設計與其相匹配的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更能夠使得課程教學富有針對性,利于學生把握重點。
(二)圍繞要點,把握提問多樣化
根據知識要點構成,特別是一些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有針對性應答,更能夠使學生自覺調整學習交流的策略和方法。注重課程知識重點,圍繞學生在交流中的疑難,找出切入點主動發問,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針對學生的不同認知需要,注重多樣化提問,讓他們有更多自我揣摩和深化延展的機會。提問時可以運用設問,讓學生在自問自答的過程中把握關鍵知識點,幫助他們走出單純依賴教師提問的格局。運用追問,讓學生在層層預設和反復提問的過程中不斷轉換思維,幫助他們深化理解和感知。運用質疑,找出學生在回答問題中的“破綻”,鼓勵他們就其中的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和說明,讓他們進一步明確學習策略,把握好目標方向。
(三)圍繞發展,把握提問延展性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在啟思發問的過程中發現更多思維靈感,能使提問更有價值,更能夠豐富學生的視野。通過提問的多視角、廣延度來拓展延伸學習內容,讓學生能主動“跳起來摘果”。
多維度提問,更能使得學生對問題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A When in Rome”閱讀任務創設中,建議學生就“Do you know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進行主動回答,讓他們能結合文本內容進行回答。通過這樣的延伸,更能促使學生在把握問題深層次的基礎上獲得豐富感知。
圍繞發展優化提問,注重一定的啟發性,能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拓展延伸機會。在問題的設計上,多給學生自我質疑和反思的機會,讓他們針對自己的感知主動提出相應的問題。結合學生認知發展,鼓勵他們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設想,讓他們有更多拓展空間。
二、提問應突出“藝術性”:善于誘導學生作答
(一)提問應“察顏觀色”,給學生善意提醒
循循善誘是教師應該具備的講課藝術,圍繞學生的課堂表現適時點撥和指導,能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體驗。依據學生疑惑進行課堂指導,能使他們在接受提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啟發。
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特別是“想說又止,欲寫又罷”時,給他們送上一句提示,讓他們找到破解的對策。在學生閱讀遇到疑難問題時,多給他們設計前置性導思問題,讓他們在帶著問題主動質疑和帶疑慮深入思考的過程中主動碰撞出耀眼的靈感火花。關注學生的表達,在他們遇到疑問停頓和表達受阻時候,運用啟發提問的方式來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豐富感知,開闊認知視野。
(二)提問應“不拘一格”,讓學生心領神會
提問是師生之間一種你來我往的交流。讓學生走出依賴教師提問而被動思考的格局,需要教師好好研究一番。在提問的方式上應該不拘一格,讓學生享有更多的話語權和表達權,給他們更多“心有靈犀一點通”指導,使他們主動融入師生互動的氛圍中。
教師可針對某個問題運用“旁敲側擊”的方式提問,讓學生在聽音中找出鼓心,敲上自己的鼓棒,發出震撼的音響??梢龑W生模擬教師角色,主動設置相應的問題,讓他們根據其中的感知捕捉知識要點。建議學生向教師發難,鼓勵他們奇思妙想的提問。
走出教師提問格局,多給學生自由施展才藝的機會,讓他們在主動探問和求解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關鍵點,更能敲開學生的心門,產生共鳴。多給學生課堂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主動質疑過程中展現認知思維,幫助他們深化理解課堂的重點和要點。
(三)提問應“環環相扣”,助學生靈活應對
提問好似抽絲剝繭,需要內外結合,方能真正幫助學生領略問題本質,起到正面牽引的作用。按照學生的學習實際和認知心理,多用“拋磚引玉”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思考,鼓勵他們交流,靈活應對。
在問題設置時,應結合課程重點,降低問題難度,讓學生有更多參與回答問題的機會。如,在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4 A good read的“Reading A Gulliver in Lilliput”教學中,我沒有緊扣課文素材內容進行提問,而是引導學生思考:Do you know about《Gullivers Travels》?Which story do you like best? 讓他們能夠從相關的故事情節中找到相應的學習重點,幫助學生理解語篇表達主題,增強他們的理解感知。
依照學生的認知需要,由淺入深進行提問,給他們充足的思考時間。尊重學生的意愿,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應答,讓他們在積極探究的過程中強化感悟。
三、提問有效性與藝術性融合的注意點
提問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彰顯了教與學的有機融合與深層延展,注重提問的有效性與藝術性,能使得教學更有目標性和具體化。
在提問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方面:(一)問題設置應該緊扣學生學習認知需求點,讓他們能夠有話可說,把握好難易程度。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 6 Birdwatching的 “Reading A Birds in Zhalong”教學中,可針對學生對扎龍感興趣特點,可設計“Do you like birds?”“Do you want to visit Zhalong?”這樣的問題進行提問。(二)提問應該體現全面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全面深刻領會,滿足他們的不同發展需要。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7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提問中,可建議學生圍繞“Do you know about ORBIS doctors work?”主動從素材中找出相應的內容。(三)提問應多給學生思考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充分醞釀的過程中能“知無不言”。
如前所言,圍繞提問的有效性與藝術性下工夫,給學生更多循循善誘的載體和機會,讓學生在獲得全面理解和感知的基礎上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以問題有效性為主線,突出多樣化引導和多維度把握,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究,積淀更多英語文化知識,具備正確語言感知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鄭翠翠.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中學時代·理論版,2013(10)
[3]付秀麗.初中英語課堂提問教學藝術[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5(8)
[4]何懿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讀與寫,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