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波
【摘 要】詞匯教學是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師們在進行相關教學的時候,或多或少會存在著一些誤區。為此,筆者依托詞塊理論,帶領學生一起去認識詞塊理論,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整個的進行使用。同時從讓學生能夠辨別詞塊、擴散詞塊、運用詞塊等三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指出多想、多寫、多說是英語學習的最好方法。
【關鍵詞】初中英語;詞塊;詞匯
一、前言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基礎之一,尤其是在學習外國語言的時候,掌握盡可能多的詞匯被當做語言學習的核心手段與內容。語法為語言搭建了框架,詞匯則是語言的血肉。
在當前的初中英語學習體系中,詞匯學習是當仁不讓的重要內容,背單詞記單詞也心照不宣的成為了提高學生英語成績的最有效把手。但是橫亙在教師和學生眼前的一座大山卻是“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記憶單詞,但是效果不夠顯著”,由此帶來了“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積極性”的惡果。
簡而言之,一方面知道詞匯是英語學習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卻又沒有特別好的方法去學習詞匯,這是當前當前詞匯學習的最為貼切的表述。
二、問題與思考
1.意義與現狀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中,詞匯學習對于學生后續更深層次的英語學習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新課程標準里面明確規定了初中階段應該掌握的詞匯、短語、習語,甚至是精確到詞匯數量。學生對于詞匯的掌握、理解與運用與英語成績以及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密切相關,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再高,如果搞不定學生的詞匯,其余方方面面的所謂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面也將無處著力,可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當前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存在著諸多的誤區。首先是詞匯“滿堂灌”現象依舊嚴重,受限于自身過往經驗和思維習慣、行為習慣的影響,一些英語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的時候,依然“只注重自身教學任務的完成,忽略學生英語學習的個性特點與實際水平”,也就是說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完成教學任務為首要目標,大多采用背誦、默寫等手段,忽略學生在詞匯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問題與狀態,迫使學生在詞匯學習過程中感受與承受到過多的學習與心理壓力,長期以往,部分學生會產生心理憂慮與厭學情緒。其次是“忽略詞匯教學”,部分教師不屑于對詞匯進行教學,認為詞匯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在講解時極為粗糙,甚至完全放手讓學生照背單詞表自學,“詞匯都記不住,還學什么英語”是部分年輕教師的教學心理寫照。由此會受到諸如“基礎不牢”、“好高騖遠”等負面的評價和收獲低劣的教學效果。再次是教學方法“新而不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教師們能夠接觸到多種多樣的先進的教學知識與理念,許多教師在沒有習得精髓的前提下,就較為盲目的開始運用,從而造成“徒有其表,虛有其里”的現象,追求形式上的多樣與新穎與忽略內容上的理解與把握,低效的學習方法甚至不如傳統的“滿堂灌”,浪費了師生雙方許多的寶貴學習時間。
2.學習與借鑒
當發現自己的教學和身邊同事的教學基本上都“身陷囹圄”后,筆者迫切的“渴求突破”。此時“Lexical Approach”出現在筆者的視野之內,該理論是著名語言學家 Michael Lewis于1993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詞匯是語言的基礎,語言是由有意義的“詞塊”構成的,由此應該將詞匯進行“詞塊化”的改造,并盡可能的進行廣泛的搭配。
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認真仔細的研讀了相關的理論和運用示例,在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之后,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進行了運用。
三、設想與嘗試
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更多的是要從小處著眼,選取不同教學方法中對于學生學習最有效的部分,或者是選取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最貼近的部分,一個是從學生的角度來選取,一個是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選取。
(一)依據原著理論,進行詞匯分類——認識與參與
教師依據作者在1997年提出的的理論,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詞匯的分類。
1.單詞(words),如desk,knife
2.短語(poly word),如by the way,according to
3.搭配(collocations,or word partnerships),如:agree to do sth.teach sb. to do sth.
4.習慣用語/交際用語(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如:What?蒺s up? Give me a ring
5.固定句式(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如:stop to do…not / never to do
這一類也包括“語篇框架語”(text frames),如:In this paper we explore…等。
師生一起經歷這個入門的過程,對一個新的事物從陌生到熟悉,這樣的歷程會讓學生以一個探究者的身份出現在所學習的知識面前,不僅效果顯著,而且意義深遠。
(二)依托學生實際,理論結合實踐——自信與增效
1.增強詞塊辨別能力
能夠在學習內容中辨別出詞塊,是一項非常實用的能力。不同形式詞塊組合里的同一個詞匯通常表達的是不同的意思,這就涉及到詞塊里面的固定部分與不固定部分,從固定部分入手,對于常見的固定搭配進行強化記憶。遇到類似內容的時候首先要明確這是詞塊,然后根據上下文推斷出不固定部分的含義,能力強了之后,可以嘗試對不固定部分的內容進行替換。例如“the old man”可以變換成“the man is old”和“the man who is old”。
亦可以結合一段文字,讓學生嘗試對文章進行翻譯,在系統表述的意境下,讓學生對詞塊進行估測,通過后續的講解更正,使學生增強自身的估測方法,藉此加強學生的詞塊辨識能力和詞匯記憶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詞塊的辨別其實是非常困難且需要很專業的知識背景作為支撐條件的,像and of the、part of the等常被學生誤認為是“詞塊”的這些都不是詞塊。“辨別”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去主動發現、主動思考。
2.增強詞塊擴散意識
但凡在學習中發現了熟悉和不熟悉的詞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塊進行自主擴散——尋找同義詞塊和反義詞塊。長期堅持的話,能夠極大的擴充詞匯量,提高英語水平。
例如看到熟悉的“sit down”之后就聯想擴散到“stand up”,看到“come on”就能想到“please”和“follow me”以及“go with me”,同時又能聯想擴散到“hurry up” 、“be quick”、“quickly”等詞組,即使是一時不能想到其余的詞組,也可以借助于詞典和網絡進行擴展,學習效果是非常的顯著。
3.增強詞塊運用頻率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習,而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實踐運用。
熟練掌握詞塊必須通過大量的練習,這是一個最為基本的教學規律。比較適宜的方法是利用詞塊造句并說出來,這樣的方式可以將思維與表達相融合,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理解、思考、表述,避免落入“啞巴英語”的桎梏。
以“if…will”為例,教師首先提供一個句子“If you become a good student,your teacher will be happy”.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句中的詞塊并剝離出來,接著會要求學生依據這樣的詞塊,結合學校的環境和自己的實際進行造句并大聲說出來讓其他學生聽到。一個打球的學生就說“If I become a good player,my coach will be happy.” 另一個平時表現不夠好的學生說“If I become a good boy,my mother will be happy.”
只要讓學生多想、多寫、多說,學生的英語水平必然會有長足的進步。
四、結語
完整理論里的“語塊”是融合了語法、語義和語境的統一體,相當于建筑業里的預制件和鋼結構,初中階段的使用也只是一種簡化的運用,要想進一步的提升初中英語詞匯的教學質量,還要對詞塊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來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的優質高效。
【參考文獻】
[1]馬廣惠.詞塊的界定、分類與識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01)
[2]冒曉燕.詞塊教學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成才之路,2015(26)
[3]林棟棟.新課改模式下英語高效課堂和諧建構研究[J].成才之路,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