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英
[摘 要] 數學是小學教育的基本必修學科,主要旨在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數學常識,培養其數學思維能力與抽象能力。隨著現代化教育理念的發展,小學數學的培養目的發生了質的轉變,教師不僅應負責其學生基本知識的培養,更要注重其數學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教育。本文就小學數學的核心素養教育展開探討,以意義和策略為重點進行分析,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學發展提供可參考依據。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 教學策略
數學的核心素養主要指在一定程度數學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包括數學抽象概念、數學思維方法、數學解決能力等在內的意識與行為。小學生處于可塑性極高的學習初始階段,但許多教師傾向于將教學重點置于重復記憶與知識鞏固方面,對于學生數學思維培養、認知結構以及探索能力的關注較少,不利于其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對此,筆者提出了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改進建議,希望從數學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意義入手,對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育價值進行重點分析,希望與廣大教師、學者共同分享、探討。
一、何為“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是一門重在總結、發現、分析、計算的學科,對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精神要求較高;數學核心素養則指人們通過利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興趣、可能性、品質等等展開各個實際問題思考的綜合能力。一個具備數學核心素養的人在進行相關問題解析的過程中除了關注問題本身的解決內容,同時也關注其解決路徑、解決目的以及解決價值,甚至能達成舉一反三的成效,同時也能在數學學習與解答的過程中完成進一步發展與創新。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核心素養包含了數學問題的理解深度、解決數學問題的路徑分析、數學問題的最終結果與延伸價值等;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人類發展規律的要求,也是新時代對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策略
數學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數學思維的發展,良好數感則有利于形成科學的直覺。個人的數學意識和數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數學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數學素養水平。具備良好數學意識和數感的人應該具有對數和數運算的敏銳感受力和適應性,能夠有意識地用數學知識去觀察、解釋和表現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數據特征和空間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諸多問題所包含的潛在的數學特征。所以應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讓學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在蘇教版教材中,最大的優點就是圖文并茂、靈活的呈現所學內容,教材中所選的都是切近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情景圖,緊密聯系生活,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出發。例如二年級下冊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利用了“野營”這一情景串,從野餐到野營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數的除法。再例如“萬以內數的認識”,將農村與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現了農村學生進城后的所見所聞、城市學生來到農村后的所見所聞及生活體驗、城鄉學生分別時的美好回憶。在這些生活素材中學生能用萬以內的數描述具體的事物,能進行較大數的大小比較及幾千幾百加減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其余每個單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從生活中提取素材,進行數學分析,尋求數學解決。只有這樣的數學才有無限的生命力,并逐漸形成學生的數學意識。
1.培養估算的綜合能力
估算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估算能力有著廣泛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積極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這將有助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數學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有助于學生對日常數量關系的靈活處理,形成各種解題策路,進而形成科學的數學視覺。
例如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資源:農村新建的學校、菜地、苗圃參觀,讓學生用數充分表達和交流,估計物品的數量,交流估計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學的直覺。教材不但在數量上設計了估算,在計算中也設計了估算。再如第四單元的信息窗2,利用“勤勞的小蜜蜂整裝待發”的情景設計“三位數加三位數”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方法:把每個加數看做與它們接近的整百數,再口算它們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時候,可以用估算確定結果,也可以通過估算檢驗計算的結果是否合理。
因此,我們只要積極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注重對周圍、身邊的事例進行觀察、比較,鼓勵學生大膽估計、反復實踐,幫助學生總結歸納,使學生分析問題有根有據,而不是盲目地猜測,學生的估算能力一定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形成科學的直覺。
2.注重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數學思維的發展,良好數感則有利于形成科學的直覺。個人的數學意識和數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數學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數學素養水平。具備良好數學意識和數感的人應該具有對數和數運算的敏銳感受力和適應性,能夠有意識地用數學知識去觀察、解釋和表現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數據特征和空間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諸多問題所包含的潛在的數學特征。所以應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讓學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在蘇教版教材中,最大的優點就是圖文并茂、靈活的呈現所學內容,教材中所選的都是切近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情景圖,緊密聯系生活,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出發。例如二年級下冊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利用了“野營”這一情景串,從野餐到野營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數的除法。再例如“萬以內數的認識”,將農村與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現了農村學生進城后的所見所聞、城市學生來到農村后的所見所聞及生活體驗、城鄉學生分別時的美好回憶。在這些生活素材中學生能用萬以內的數描述具體的事物,能進行較大數的大小比較及幾千幾百加減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其余每個單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從生活中提取素材,進行數學分析,尋求數學解決。只有這樣的數學才有無限的生命力,并逐漸形成學生的數學意識。。
3.開放探索,積極創新
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實際的本領,必須帶領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長知識、長才干,學會識別、學會適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二年級下冊中,教材設計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奇妙的動物世界和戶外活動。“奇妙的動物世界”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和長度單位后安排的一個實踐活動,活動內容是想了解一些動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時間和壽命……,在活動中讓學生先分組制定調查計劃,然后調查,記錄并整理調查的結果,最后小組進行交流。“戶外活動”是在學生學習了時、分、秒和統計知識之后安排的,活動內容是調查、統計學生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一定時間的長短,同時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數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現代化教育的本質目標,教師只有突破傳統教學桎梏,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充分提升教學目標的綜合性,才能真正達成新型人才的培養目的。
參考文獻:
[1]黃鋒.以“問題”為核心,構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模型[J].文理導航,2014(06).
[2]郭春艷.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5(08).
[3]趙國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探討[J].讀寫算,2014(37).
[4]杜青英.小學數學學習型教學策略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