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摘 要: 美術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保護文化的民族性和人類文化多樣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本地區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出發,剖析農村美術教學的現狀,通過對民間美術資源的分析,深度挖掘其在農村美術教學中的可行性,提出研究對策及設想方案,意義是提高新生一代對民族文化、家鄉藝術的認知和認同度,使民間藝術得以傳承。民間美術異彩紛呈、資源豐富,本文將民間美術引進農村美術課堂,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從而在現有教學條件下正常開展美術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 民間美術 農村美術教學 運用
一、農村美術教學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因此,美術教育受到空前重視。美術教育不只是為了培養畫家,更重要的是培養人的開拓創新精神,挖掘每一個學生身上都蘊含的創新潛能。但在廣大農村地區,從家庭到學校,美術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其次來自家庭的原因,由于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落后于城市,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加之農村的信息相對閉塞,因此多數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觀念很陳舊,對美術教育存在種種偏見,將學生的審美教育等同于培養畫家的專業教育,甚至認為畫畫是手藝人與工匠的活,是受歧視的營生。即使某些家長看到藝術考試能成為孩子通過高考的所謂捷徑,也往往會出于對高昂的費用的考慮而放棄藝術考學這條路。同時,從現在的美術教材看,其內容往往與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較大差距,加之落后的教學觀念與方式,這就使得學生喪失了對美術課的興趣。
這一現象引人深思:放任自由,任其發展顯然不可取;然而又該如何尋找一種既能實現美術教育的方法,又能符合農村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呢?由此想到農村的民間美術。
二、地區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
農村的民間美術形式多樣,異彩紛呈,織錦、虎頭鞋、面塑、泥模、泥人、風箏,等等,形式上色彩對比強烈,造型大膽夸張;在題材方面,涉及民俗、生產等農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較高審美價值,又有“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效。僅以年畫為例,作為中國民間美術的重要門類之一,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民群眾春節時在宅院內外張貼年畫祈福辟邪,盼望豐收發財。作為農業古國,中國傳統年畫源自鄉間,其制作者和消費者主要是農民,制作方式基本上是單線木刻、手工填色,造型簡約夸張,用色鮮明艷麗,體現著鄉土中國典型的農業文化心理、審美觀念和風俗習慣,迎合普通百姓的欣賞口味,滿足其精神需求。虎頭鞋是孩子鞋的一種,因為鞋頭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這是多少中國人童年記憶里抹不去的靈動記憶,刺繡、紡織、剪紙窗花、風箏、彩燈、舞龍……這是讓多少外國人嘖嘖稱奇的民族藝術,現在的孩子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有多少值得他們記憶的童年呢?他們大都在成筐的玩具堆里淹沒了童年時光,不懂得與人交流和對人的尊重,沉浸在電子游戲中空泛的故事情節表現里,而這些又能在他們的記憶里留下什么呢?其實,民俗與民間藝術就像會講故事的媒體,可以為現代初中生訴說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歷史,陶冶情操,讓他們心領神會,更好地連接這一代與上一代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豐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使現代初中生感悟歷史傳統,并很好地傳傳承下去。
三、美術教學活動中民間藝術的運用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的課改工作也在逐漸全面鋪開,在美術教材中,很多章節的內容都與民俗與民間藝術緊密相關,例如九年級美術教材中第五章中就有年畫和版畫的題材,如何完成挖掘和拓展,使民俗與民間藝術真正走進課堂,走進學生中,讓學生真切而直觀地感受和體驗民俗民間藝術的魅力。
多年來,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武強年畫藝術一直是河北師大美院涉獵的重要內容,該院同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美院、南京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美術7所大專院校,一直把武強年畫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和實習基地。楊靜和夏俊龍詳盡考察了武強年畫博物館豐富的館藏后說,武強年畫藝術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被延安魯藝、華北聯大等大專院校列入課堂,成為我黨宣傳革命的重要載體和有力工具,而且武強年畫在新時期煥發出其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民間美術納入農村教學的素質教育中,一方面使其接受人群比家庭傳習更為廣泛,對真正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樹立民族形象及培養愛家鄉愛本土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價值。另一方面利于解決農村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當然,這也涉及一系列問題,如何搜集民間美術的材料,制訂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等,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
四、對策
首先要實現民間美術進入美術課堂,必須創建學生參與型課堂模式,讓學生親自搜集相關材料,講解相關故事,甚至親自動手參與制作,這樣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達到教學的目的。
1.收集實物和相關信息,例如和年畫相關的故事、傳說等。對于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說,做到這一步難度不大,關鍵在于教師引導,使活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縱性。
2.展示與解讀。對于學生收集來的民間美術作品,在展示時要做好篩選和分類,對要展示的作品貼上標簽加以說明。學生的自我展示和解讀往往會偏重故事和現象等感性內容,因此教師要對作品繼續做進一步解讀,除了從作品蘊含的思想方面解讀以外,分析美術語言,聯系課本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另一環節。此環節是實現審美教育,陶冶學生情操的過程,即美術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這一過程中,要求教師利用專業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從個性的具體民間美術作品出發,闡釋共性的美術理論知識,實現美術教學目標。
3.體驗與創造。該環節是上一節的深入和發展,也是素質教育的主旨之所在。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面塑或剪紙這樣簡單易學、可操作性強的制作活動,并在此過程中體驗創造的樂趣,培養動手能力,同時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這樣就能實現教學的互動,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單方面說教,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
民俗與民間藝術作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異性,它蘊涵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藝術教育應該擴展到一切民族的文化藝術中,在這方面既尊重每個民族的美術發展的獨立性,又注重其相互影響的普遍性。學校美術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本土文化、傳播民族藝術,高揚民主精神。因此,我們應當挖掘民間藝術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王莉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2009,7.
[2]高殿凱.傳統年畫的傳承與發展.2008.
[3]武強年畫走進大學課堂[N].燕趙都市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