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萍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基本技能教學,它是學習應用題及其他知識的基礎,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是數學教學的根本。因此,在數學計算教學中,不僅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敏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注力,細致程度、書寫的工整性和自覺檢查的學習習慣。然而,現在的老師都覺得孩子們的計算能力大不如前,學生也認為計算課太枯燥,做計算題太煩,所以不感興趣。計算能力的培養及提高是今后數理化學習的基石,因此非常重要。如何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優化計算教學過程,試述如下。

四、重組教材,活躍氣氛
單純的機械操作容易使學生思想僵化,思維缺乏主觀色彩。計算課,教師不做充分準備,很多時候就可能上得枯燥乏味,學生也不是因為喜歡而學習計算,這樣的學習已經成為一種負擔。設計《小數乘小數》時,關注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讓學生主動地思考,批判、反思整個計算過程,預測和檢驗計算的結果。適當滲透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是必要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具有很濃的學習興趣。于是,在課前設計時對教案作了適當修改。把3道口算題改成判斷題3.16×2.8=8.844,1.13×26.84=303.292,1.25×3.2=4。第一個判斷題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是正確的,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3.16和2.8的整數部分,而忽略末尾上的數字;第二題大多數學生判斷也是正確的,而且對題目進行了分析和解釋;最后一題,還是有很多同學認為是錯的,教師讓學生通過算一算來檢驗自己的判斷,這樣很清楚地發現自己判斷失誤的原因。運用判斷題能讓學生在第一輪學習中就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再出示兩題:2.8×2.2,2.8×0.2,說說它們的乘積比2.8大還是小,并說明理由,第二題的結論還讓學生進行了計算驗證。以往的整數乘法的經驗是一般乘積比因數大,現在在小數乘法中,居然出現乘積比因數小的現象,讓學生探索及分析原因是用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兩次練習,使本堂課在輕松活潑暢的氛圍中展開。例題2讓學生說說“1.4×0.6”是什么意思,算算其他家具的占地面積,本題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很感興趣,所以都樂意計算,實現了預期目標。
總之,提高學生計算能力任重道遠。教師要精心培養,正確引導,充分發展學生思維,做好學困生輔導工作。對學生計算中出現的普遍問題,要及時加以解決并認真分析錯誤原因,不斷加強鞏固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