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怡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互聯網行業強勢崛起。在互聯網技術的促進下,金融行業的規模急劇擴大,參與主體也不斷增加。然而,由于缺乏風險管理,互聯網金融不斷出現違約現象。金融是經濟的支撐力,它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應對體系,確保國家金融的長期安全運行和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應對策略進行深入探討,旨在推動互聯網金融的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信用風險 應對策略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的,融合了互聯網思想和技術的金融形式。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在線理財、眾籌融資等都是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主要業務模式。但是,隨著互聯網金融市場不斷擴大,互聯網金融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例如2013年以來惡性欺詐行為不斷增加,對互聯網金融市場帶來不小的沖擊。鑒于此,我們必須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一、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現狀
(一)法律法規的缺失
我國現有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如《銀行法》、《證券法》等都是面向實體金融來制定的,在處理互聯網金融相關問題時顯得十分無力。至今,我國并未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特點的法律法規。這就造成了對于新的融資業務如眾籌融資、P2P貸款等無相應法律文件可以依托;對于第三方支付領域,盡管政府已經出臺了臨時性的網上支付業務管理制度,然而對于一些新興領域,如虛擬信用卡支付和二維碼支付等,至今仍未出臺針對性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另外,為避免傳統金融風險而制定的杠桿率、資本充足率等規定,并不能完全適用于互聯網金融。倘若出現經濟糾紛,并無一部專門、明確的法律法規來保障投資者的應有權益。
(二)監控手段不足
互聯網金融的交易結算和交易信息的傳遞都在虛擬的電子世界中進行,使市場信息存在很大的風險。加之對參與主體是否合規沒有進行有效驗證,更加大了互聯網金融的交易風險。例如,目前對于P2P網貸平臺準備金不足的違規行為并無資本約束設置,也無系統核查;第三方支付機構在辦理大額資金過程中并沒有進行必要的安全校驗。此外,在互聯網金融滯留資金方面并沒有進行有效跟蹤,使得風險累聚。
(三)征信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互聯網金融下開展的借貸業務大多是點對點的P2P業務,這類業務比較依賴個人信用,但我國尚未建立起全面、規范的客戶信用評價體系,也沒有足夠的信用數據作為參考,故難以對參與借貸的個人及機構做出科學、準確的信用評價。另外,互聯網金融數據無論在廣度、深度還是真實性等方面均有待商榷,這進一步加大了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的應對策略
(一)加快互聯網金融立法及監管體系建設
首先,加快互聯網金融立法進程,盡快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例如如,針對電子交易安全性、合法性加快立法步伐,出臺相應的數字簽名和電子憑證有效性的標準和條件;對參與主體設置門檻,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制定市場準入體系;嚴厲懲罰網絡金融犯罪,避免網絡金融犯罪的發生。
其次,針對互聯網金融確立明確的監管體系。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是將金融業務延伸、滲透到互聯網中,其蘊含的風險主要表現在涉金融業務方面,保監會、央行、證監會和銀監會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方面的監管,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切實保證互聯網金融處在全面的監管下。另一方面,商務部和工信部等部門必須對互聯網金融業務、互聯網建設等進行監管。
(二)創新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管理手段
首先,建立互聯網金融投訴平臺,收集信用違約數據。由公安部、央行等部門共同成立互聯網金融犯罪投訴部門,另外可以建立防金融詐騙的教育網站,用鮮活的案例對消費者進行警示教育,提高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其次,加快配套征信系統建設,豐富信用數據庫。將互聯網金融市場信息與央行征信系統進行共享,并隨時更新信息,以此對個人信用和企業信用進行客觀評價。同時,建立互聯網金融數據庫,創建征信體系數據庫,并將該數據庫與央行征信數據庫相對接,以便全面、詳細地獲取互聯網金融平臺信用資訊。
最后,創新信用風險分析和識別方法。以互聯網金融數據庫為基礎,挖掘和甄選有價值的信息,并與傳統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相結合,對相關信用信息進行統計、處理,逐漸形成針對互聯網金融的信用評估及審核體系。
(三)打造聯合征信系統,加強征信信息共享
聯合征信系統即將金融機構、政府部門以及中介機構的征信信息借助一個統一的平臺連接到一起,以提高征信信息的利用率。聯合征信系統是征信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它具有非常強大的社會信用功能,可以綜合、詳細地記錄人們在學歷、職位、收入、道德、信譽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信用懲戒環境,督促人們積極恪守信用,自覺防范失信違約行為。
三、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行業是當下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其市場前景不可限量。但當下國內該行業發展還處于基礎階段,行業的法制法規還需完善,風險管理機制還需進一步建設。為防止互聯網金融行業出現連鎖的風險影響,甚至對金融行業整體形成沖擊,必須在該行業發展初期就積極建立并完善各項風險管理機制,使其能健康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晏妮娜,孫寶文.面向小微企業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與決策優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7)
[2]湛維明,王佳,何志強等.大數據時代下的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評級綜述[J].科技經濟導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