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艾瓊
【摘 要】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才會愿意投入熱情,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將知識弄明白才罷休。小學語文的學習處于九年義務教育的起步階段,若在此時引導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將對孩子語文素養的培養起到關鍵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提高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86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悟到了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重要作用,《論語》里記載著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的言論,這對我們從事教育行業的教師,尤其是從事小學教育的語文老師有很大的啟發性。小學教育特別是對一二年級學生的教育,完全是啟蒙教育,他們開始學習認識基本漢字,基本數學加減法,開始真正認識、接觸這個世界。這時候若是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能對孩子進行很好的引導,對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值得我們語文教師深思,不少語文教師仍沿用過去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采用歸納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落、歸納段意的套路,這樣一節課上下來,不僅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興趣乏乏,沒有學生積極配合的教師也會感受到“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失去講課的勁頭,使得師生雙方都疲憊不堪。長此以往,就會讓學生過早地給語文課安上無趣的標簽,使得初高中的語文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對學生的讀寫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切實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改進教學方法很有必要。本論文從以下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新教材的興趣。”要在語文課堂上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不失為一種值得嘗試的很好的方法。教師可以利用上課的前幾分鐘,創設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想要一探究竟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漸漸地對語文課有了憧憬,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心。
為了更好的創設情境,教師在課前必須做好備課工作。首先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多看一些名師的公開課視頻,跟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在教研組內積極探討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與學習興趣所在,為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而不斷學習。其次是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按照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做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要注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關注課堂,但也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做本末倒置的事情,為了創設情境浪費上課的時間,卻收效甚微或與課堂內容無關,那就失去了原本制定教學目標的初衷。最后教師在課后要做好課后反思,每一堂課的講課效果、學生的配合程度、回答問題的積極程度以及做練習題的正確率,每一節課、每一篇課文都值得好好反思,吸取難得的教學經驗,為日后的教學工作以及備課時創設情境提供參考價值。
如在閱讀《“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時,我故意把“必須”兩個字漏寫了,感嘆號放在了引號外面,讓學生齊讀課題,果然學生立刻指出了老師的這個錯誤,我借機提問,“去掉必須和加上沒有什么區別啊,為什么一定要加上呢?”學生紛紛表示,“必須”一詞表現了爸爸讓“我”放掉大鱸魚語氣的堅決是不容置疑的,而題目本身是課文中的一句話,因此感嘆號應該在引號內表示完整的句子。這樣一個小插曲,讓學生自己感悟了課文中爸爸對于“我”在規定釣魚時間外釣到魚的反應,復習了引號這一經常用錯的標點符號的用法,可謂一舉兩得,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走進生活,貼近學生日常
早在19世紀末,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這一教育理念,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有“生活即教育”的觀點,他們都認為教育是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互相聯系的,課堂教育的地點雖然是在學校,但我們應當將使課堂教育的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萬萬不能讓學生死讀書,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成為學習的機器。日常的語文課堂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給學生講授課文內容,只強調修改病句的方法、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方法等等,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生厭倦的情緒,他們會產生疑問,“我只需要認識基本漢字,會基本交流方法就好了,為什么要學習怎么總結文章中心思想?”“為什么要學習修改病句?即便是病句說出來別人也會理解。”這樣就會使學生過早地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認為語文學習無用。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既要完成給學生傳授新知識的任務,還要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方法,關注作為課堂主體學生的接受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小就愛上學習,注重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為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要多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得學習經驗,在給學生講述如何寫“生活中的發現”這篇作文時,備課時我考慮到學生日常都在家里、學校兩點之間來回奔走,很少接觸大自然,很少有學生能夠真正去觀察生活中的美,有時間發現生活中的小秘密。于是,我特意提前一個星期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在上學放學的時候,注意觀察周邊的微小變化,關注生活中時常被我們忽略的美,等到上課的時候恰好是春天,拿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走出課堂,觀察大好春光的美麗景色,注意到南方飛回的燕子正在筑巢,睡了一冬天的柳樹開始發芽,小草變綠,花兒開放,讓學生在和煦的春風中感受春天的魅力,而不是只是靠書上、作文書上的描述。然后讓學生在課上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春天是什么樣子,自己一周以來注意到了哪些日常會被我們忽略掉的發現。最后再將總結交流的成果寫到作文中,讓學生真正有所發現有話說,而不僅僅是靠自己在課堂上冥思苦想,編造作文,這樣學生就會從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從而真正的愛上寫作。
總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從一年級開始抓起,重視學生的拼音、字詞學習效果,關注學生每一節課的課堂反饋;對于中年級的學生則要關注他們對閱讀、作文這些新內容的適應情況,讓學生盡快適應課堂教學進度;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積極引導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當中,保證學生對語文課仍有很大的學習熱情,從而真正的愛上語文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