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君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培養職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已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教育課程。文章從“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體系衍變視角出發,在分析課程內容衍變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國內外教師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提出了面向職前教師能力發展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教育課程內容體系,以期為培養職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供全新的視角,從而促進其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教育課程;內容體系
改革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隨著“三通兩平臺”等大批教育信息化工程、項目的開展與實施,硬件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但是,教育信息化不僅僅是硬件與軟件水平的發展,而是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涉及眾多因素,但從目前的發展現狀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與提高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質量的提高、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課程改革的實施等都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目前,大多數師范院校都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來培養職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通過文獻分析,發現目前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內容繁雜、體系層次單一
教學形式單調,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課程教材內容“從理論到實踐,從教育學到傳播學,從計算機原理到媒體理論,再從教學設計到遠程教育,基本上包含了教育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實質上是教育技術專業課程的濃縮版、簡化版”。阮士桂等在大量教學活動實踐并使用多個版本教材進行實驗的基礎上認為:“目前教師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基本上是教育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濃縮,知識范圍‘大而全,不符合普通師范專業學生的學習要求”。有國內學者認為教材內容的繁雜和內容體系的單一,導致了教學形式、模式的單調。“由于內容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講授形式,并以教材或教師的PPT課件作為教學支撐材料,沒有在實踐中踐行教育技術學科所強調的信息化教學形式以及其他媒體形式的應用。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單一無形中削弱了學生對于教育技術知識以及技能的重視”。
2理論與實踐脫節,缺乏學科關聯性
“教材呈現出與學科教學嚴重脫節的現象,成為了一門獨立于專業發展的孤立學科。學生在學習時,難以形成該課程與自己專業之間的良性互動,難以架設現代教育技術與所學專業之間的支撐橋梁”。“不少高師院校教育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著重理論、輕技能,重講解、輕實踐的通病另一詬病是學科課程缺乏學科專業知識,沒有針對性”。“在對現有教材的研究中,僅有三本教材在編寫時與學科相結合,而且它們的結合實質僅體現在教材名稱或案例上,并未真正根據學科需要進行相應的內容設置”。
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整體采用立體化教材的方式,同時根據不同模塊內容特點,靈活采用網絡課程、專題學習網站、微課程集群、學習空間等不同的形式,幫助教師掌握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技能。在“基礎理論”模塊中,不要求“大而全”的理論結構體系,而是將核心概念和觀點通過動畫、微視頻等形式予以展示,要求教師在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中達到“了解”層次即可。在“媒體技術”模塊中,“常見硬件環境”主題采用虛擬實驗室的方式,注重教師對于硬件環境操作技能的掌握;“資源環境”主題以專題網站的形式展現,主要讓教師了解相關資源的教學應用;“資源整合”主題不直接介紹相關軟件工具的操作方法,而是將具體資源整合的方法融入學科教學實際需求中,以具體任務情景的方式幫助教師獲得學科教學資源整合的能力。“教學設計”模塊突出“學科特性”,為教師提供典型學科案例,通過對案例解析的分析,讓教師掌握教學設計的一般流程、方法。“媒體技術與教學應用”模塊主要為“模塊二媒體技術”在教學各個環節中的應用,同時也是“模塊三教學設計”內容的實踐和延續,其中也隱含著“講授教學”和“探究式學習”兩種教學法的知識。在內容組織上,不突出理論知識學習,而是采取“案例分析—內容學習—教學設計”流程的微課程集群,結合教師的具體的教學問題,重點突出信息技術在具體學科教學環節的應用方法。在“工作效率與專業發展”模塊中,“信息技術與工作效率”主題將內容與教師實際工作相結合,通過例如“利用文字處理軟件提高工作效率”等主題幫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術支持的學習”主題結合國家與地方教育機構的專有平臺或社會性研修平臺,提供體驗式學習環境,以典型案例與典型研修活動為主要內容,引導教師形成網絡研修習慣與研修能力使教師掌握信息技術促進專業發展的能力。
課程內容體系的改革是解決當前“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教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教育技術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而言,除了對教材內容體系進行創新性重構外,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情境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培訓質量,鼓勵教師參與、感受,在實踐的過程中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掌握。與此同時,建立完整的支持保障體系,從學習評價、資源建設、教學模式等方面保證教育技術學教師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只有這種系統、完整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才能有效培養職前教師的教育技術理念、知識和技能,培養合格的具有適應信息時代從教能力的師范人才。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新高地[J].中國電化教育,2001(2):5-8.
[2]黃映玲.廣東省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分析與對策[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2(7):27-30.
[3]付麗萍,張軍征.基于績效觀點的山西省農村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調查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4):22-25.
[4]李娟,張家銘.甘肅省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7):108-112.
[5]王曉莉.內蒙古地區中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3):80-83.
(作者單位: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