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燦竹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使得中學歷史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以往傳統歷史課堂中以教為中心的模式已經逐漸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本文對此進行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學歷史 課堂教學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46
在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中過多地強調以教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歷史教學的發展,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和傳統,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有些教師甚至照本宣科,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局限性,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不能被調動起來,在課堂上基本處于被動狀態,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生主動性在教學中的體現,強調自主學習這個概念。新課程標準提出“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痹谥袑W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注意到自主學習這個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不管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中,自主學習模式都顯示出了很大的優勢,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積極實踐自主學習模式,促進歷史教學的發展。那么在具體的自主學習模式中,教師應該注意哪幾個問題呢?筆者給出了一些建議。
一、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課前準備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準備工作是否做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課前準備工作包括教師的備課和學生的預習,這是歷史教學課堂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主要是編寫教案和進行導學案設計。教案對課堂教學有指導作用,一份優秀的教案能夠指引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程標準已經對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目標做了細致的闡述,但是教師仍然需要對教材進行認真鉆研,對教材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和領會,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
在編寫教案時,教師要盡量在教學中把教材知識用自己的話進行總結,做到全面,盡量包括所有的重難點,做到細致,每個小點都要清楚明了,此外還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最好能結構化,看起來一目了然。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編寫,做到邏輯嚴密、簡單易懂等。
導學案是給學生使用的,學生按照導學案的步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進行學習,這也是自主學習的體現,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除了要列出本節課的自主學習目標,還要規定學習方法、體現導學過程等。導學案的設計和編寫有一定的策略和原則,例如過程嚴謹有序,有溫故知新的環節、有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的環節、習題訓練的環節等。特別在設計習題或者思考題時,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規律,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起到引導作用。
其次,課前準備還要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預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表現,學生進行預習能夠使歷史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對教材進行閱讀,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在明確自己的弱點后,聽課過程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因此,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預習,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效果。
二、合理安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在課前準備時就應該進行設計,一堂課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合理的教學過程能夠使時間利用達到最大化,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并且有一定的開放性,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及時調整。
首先要重視課堂導入。在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容易忽視這一點,課堂導入是在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運用一些手段和技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導入有很多種方法和手段,例如問題導入、故事導入、情境導入等,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在進行課堂導入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激發學生的熱情,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其次是自主探究過程。自主學習模式重點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因此自主探究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之后,就要讓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因為自主探究模式是一種新的嘗試,學生開始不能適應是正常的。受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對教師有很強的依賴性,自學的習慣和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探究過程中,一般來說都是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進行,對此教師可以把全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探究。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隨時對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抽查,以保證學生能夠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還要提高自主學習的質量。
三、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精講
上講下聽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在新課程改革中不被提倡,但是并不是說教師的講解是完全不必要的,在自主學習模式中,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重點突出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但是,學生的知識水平畢竟是有限的,對教材中的知識不能全盤掌握,在一些時候需要教師進行精心講解。
精講不同于一般的課堂知識講解,不必對所有的教材知識進行講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之后,對教材知識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在精講過程時要注意知識的邏輯性和結構性,講解的對象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講解可以更加深入,涉及的內容可以更多、范圍也可以更廣。教師的精講還包括一些探究性、思考性較強的題題目,注重問題分析過程的呈現,讓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學生能夠在遇到此類問題時舉一反三。另外,精講要時刻與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生的學情有一致性,并且注意把握時機。例如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中,學生遇到障礙是很正常的,教師可以在這時進行精講,既為學生掃清障礙,又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總之,歷史是中學教育階段的必修科目,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針對傳統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積極接受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歷史教學中應用自主學習模式。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不僅改變教學方法,還要轉變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