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友志
【摘 要】朱熹云:“古人作詩,多是模仿前人得之”。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談到寫作:“有范文借鑒,從模仿入手,心領神會,久而久之,就能脫胎而出。”縱觀古今論述,模仿經典文章的語言、結構、選材和寫作手法可以快速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 寫作 模仿 范文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6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寫作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朱熹云:“古人作詩,多是模仿前人得之”,晚清經學大師王■運在《湘綺樓文集》中講到古人習文方法:“取古人成作,處處臨摹,如仿書然,一字一句,必求其似”,揚雄曾摩《論語》,李白前后三擬《文選》,蘇軾曾摩陶淵明作《和陶詩》,可見古人那些出神入化的文字都始于模仿,然后得其變化。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于漪談到寫作:“有范文借鑒,從模仿入手,心領神會,久而久之,就能脫胎而出。”縱觀古今論述,模仿對于初學寫作者具有極大的幫助,是快速提高寫作水平的捷徑。模仿的用意是讓學生內心已有的生活素材、語言信息、思維習慣受到觸動,進而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最后形成自己的東西,達到靈活的創作。因此,模仿寫作就像蠶一樣,不斷地用絲包裹自己,不斷地積蓄力量,不斷修煉自我,不斷地經歷陣痛,最后破繭而出,化蛹為蝶,寫出自我獨特的文章。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收集本班學生優秀作文,收集網上優秀習作以及結合閱讀教學,為學生寫作提供可以模仿的范本,將范文細細剖析,大到立意、選材和結構,小到文章的詞語、修辭,讓學生知道文章好在哪里,不足在何處。教學中,我按照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模仿語言
模仿語言應首先模仿句子,模仿修辭手法的運用等,以改變學生作文無語可表,用語單調乏味的狀況。我將句子仿寫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既能培養學生仿寫句子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友誼如珍珠,我們共同穿綴,織成一串串璀璨的項鏈。”這個句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的友誼化為有形,使友誼具體形象化。模仿時,關鍵要選取恰當的事物來表現友誼,同時要兼顧詞語的搭配和字數。據此,有學生就在原句上續寫出“友誼如小舟,我們共同劃行,駛進一片片溫馨的港灣;友誼如香茗,我們共同品嘗,品出一段段的幽香;友誼如雨滴,我們共同匯聚,匯成一條條江河。”仿寫時首先要運用好語言,使描寫的事物具體形象化,以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然后在模仿句子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模仿段落,模仿文章的語言風格。在模仿中,要指導學生學會積累,積累所讀文章的好詞、好句、好段,只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詞匯就會不知不覺地豐富起來,語言也就會不知不覺地優美起來。
二、模仿寫作手法
文章的寫作手法是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表現文章內容,因而它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是表達方式;白描、對比、象征是表現手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景物描寫是表現手法。模仿寫作手法要先易后難,緊扣一兩點展開訓練,切忌面面俱到。如在學完《背影》后,學生都被朱自清筆下的父親給深深感動了,特別是那個買橘子的場面。于是我順勢的讓學生仿照課文來寫他們的父母,一位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到:“深秋的風,很冷,父親開著摩托車帶著我飛馳著,狂風吹亂了他原本就雜亂的頭發,身上的單衣就像風中的旗幟一樣鼓鼓囊囊,分外顯眼,似乎在諷刺我的不孝。父親時不時地聳聳肩,攏攏破損的衣領,卻依然加大馬力往前開。這一刻我才明白父親的后背是這么的寬闊與結實,為我遮擋了十四年的風風雨雨,想到這,我的眼睛模糊了……”學生能抓住最精彩最閃光的一瞬間,運用細膩的手法來刻畫父親的形象。學生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學會了細膩刻畫人物的方法,也懂得了親情,理解了愛。
三、模仿結構
好的作文不僅要有一副漂亮的“面容”,還要有一件得體的“衣服”。完整的規范的千姿百態的結構就是一件剪裁得體的衣服。模仿結構,可以學習全篇結構安排的特點,也可以模仿局部的層次安排。《夏感》開篇點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然后引出夏天,再從金黃的色彩、緊張的旋律兩方面來描寫夏天,文末贊美夏天。這樣的文章結構很是值得學生借鑒。學完這兩課后,我讓學生也嘗試模仿文章結構寫作其他的季節,有學生就從秋之色、秋之旋律描寫秋天,也有學生從草木、寒風、雪花、表現冬天。學習范文的結構,并在寫作中加以模仿,讓學生學會安排文章的結構,安排寫作內容,并不斷的加以創新。除了模仿文章的整體結構,還可以模仿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總之,通過嘗試不同文章結構,達到積累結構、模仿結構、靈活運用結構,最終加以創新的目的。
四、模仿選材
作文選材,不但要真實、還要追求新穎。新穎,就是新而別致,不落俗套,與眾不同。然而,學生在寫作中往往千篇一律,空洞無物,不知如何切入主題,以何種材料來塑造人物,為主題服務。很多優秀的范文就是學習選材的老師。《臺階》用“臺階”來寫父親一輩子的辛勞,《背影》用父親為我買橘子的背影來展示父愛,《散步》用選擇大路、小路,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等生活細節來表現三代人之間的關愛。一次我用這些課文中例子指導學生寫身邊的事,寫熟悉的人,模仿例文選取生活中微小、瑣碎的事件或生活細節來表現人物品質、個性。一個學生在《寒夜中的幸福》中這樣寫道:“燈光把她的身影拖得好長好長。那凌亂的長發,瘦弱的身子映在墻壁上,異常明顯。寒風吹過,滾熱的淚珠從我眼眶里涌出,淌過臉頰。幸福,在風中屹立,猶如寒冬中溫暖的太陽。”因此,通過范文的例子,學生能夠形象的學習選材,更好,更靈活地運用生活中積累的素材表現不同的作文主題,從而走出作文無從下手的困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廣泛的閱讀,大量的積累就是作文的源頭。教師要選取容易模仿,具有代表性的,學生較熟悉的文章,從小角度入手模仿,而不是幾篇文章的簡單模仿,須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模仿,模仿不是抄襲他人的文章,而是要模仿文章的精髓,借用其精華,同時要有自己的東西。因此,在經歷大量的模仿后,要從中走出來,脫離原有的范文,加以創新,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作文才有可能向蠶一樣,破繭而出,成為完全不同原來的美麗的蝴蝶。